1975年,启东制药厂成立,拉开启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序幕。50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汇聚百余家相关企业,产业形态从最初的医药产品主导,逐步拓展至医疗器械、原料药研发等多个领域,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南通启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等战略机遇,精准嵌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就到启东”产业地标。今年1-9月,启东市28家重点企业完成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39.56亿元,同比增长14.23%。
如今,站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新起点,启东正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激活创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强链 50+骨干企业支撑起百企产业集群
连日来,位于启东经济开发区的拜耳健康消费品供应中心新厂项目建设热度不减,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主体工程收尾,进入内部暖通以及设备安装阶段。作为拜耳在中国市场布局的重要落子,新厂投产后将成为拜耳健康消费品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生产基地之一,成为拜耳全球产品供应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如何,龙头企业是重要的“风向标”。在启东的生物医药版图中,像拜耳这样的行业“头雁”并非个例:专业从事中成药固体制剂研发、制造和销售的盖天力药业,凭借槐耳颗粒、槐杞黄颗粒等专利产品,实现市场占有率100%;康耐特光学聚焦健康养护品赛道,拥有国内唯一一条1.74镜片生产线,产品畅销欧美和东南亚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知名仿制药巨头印度西普拉制药在启东的车间于今年4月正式生产,主要生产呼吸系统制剂产品,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获得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注册批准,打开国际市场通道。
“借助头部企业的‘强磁场’,发挥启东在政策、平台、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选择启东。”启东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服务专班聚焦“顶层设计、政策优化、产业招引、服务保障、产业创新”五个维度,持续开展产业研究分析,指导重点区镇加强招商引资,全流程保障企业项目落地投产。启东已明确将医药研发及生产、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营养保健品和合成生物4大方向作为主攻领域,形成以拜耳、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50+骨干企业支撑的百企产业集群。

当头部企业以庞大的体量与稳健的步伐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定海神针”般的存在,新锐企业则以敏锐的视角与创新的活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9月19日,2025第五届Innovation Fair跨境交流会启东会场活动上,江苏昊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意大利Holding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签约。昊岳生物相关负责人陈辉透露,双方同为生物医药食品保健行业,目前正在围绕产业链开展合作可行性方案研究。作为启东市生物医药产业中营养保健品类目的重要企业,昊岳生物的益生菌产品“萨科百奥”享誉东南亚,在同类产品中销量领先。“启东项目目前已经进入竣工验收阶段,预计12月试生产。”陈辉介绍道。
新兴力量还在不断涌现。今年6月,亚飞(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将具有全球创新意义的莱古比星商业化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南通启东;8月,柯泰亚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生物基产品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也正式落地,主要生产药用辅料、食品营养添加剂等产品。今年以来,启东经济开发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及生命健康科技园3大园区已签约生物医药相关项目25个。
头部企业的“鼎立”与新锐力量的“奔涌”,共同托举起启东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格局。目前,启东全市共有18家药品生产企业、18家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13家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以及50多家处于孵化筹建期的初创企业,基本形成了涵盖化学制剂、原料药、中成药、生物药、医疗器械、辅料包材、研发外包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
凭借龙头引领的硬核实力与新锐集聚的澎湃活力,启东正持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能级迈进。
融合 三大承载空间承接沪上六成项目
在江苏希迪制药有限公司崭新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对生产线做最后的调试,这个总投资1.7亿元的抗肿瘤新药CDMO生产基地,从寻地到投产仅用一年时间,创造了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的“新速度”。“9月下旬投产后,产能将大幅提升,为企业抢占市场注入关键能量。”企业负责人吕峰的话里满是期待。

而一年多前,企业还陷在“甜蜜的烦恼”里,订单越接越多,原有车间无法满足扩产需求,寻找合适的地块迫在眉睫。转机来自园区的“主动出击”,产业园主动牵头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住建等部门进行联合论证,不仅为这个年产10吨抗肿瘤新药的基地扫清了障碍,高标准的配套设施也成为项目绿色安全运行的“定心丸”。
希迪制药的蓬勃发展,是园区与企业的“双向奔赴”。2020年1月,启东市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战略,取消原启东滨江精细化工园的“化工定位”。 同年3月,园区正式更名为生命健康产业园,开启从“化工围江”到“生命健康”的涅槃重生之路。

如今,生命健康产业园紧紧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核心产业赛道,通过深化“拿地即开工”等服务机制创新,强化“一企一策”精准保障,推动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快建设、早投产,现已吸引36家规上企业入驻,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雏形渐显、势能初聚。
生命健康产业园的成功转型,是启东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布局的一个缩影。立足区位优势,南通启东创新提出三大承载空间的战略布局,启东经济开发区集聚药明康德、拜耳医药、盖天力药业、艾力斯医药等一批医药研发及服务外包、制剂生产的重点企业;生命健康科技园聚焦打造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剂研发生产平台;生命健康产业园重点打造原料药制剂研发生产平台,汇聚了东岳药业、希迪制药、诚信药业等一批市场占有率靠前的原料药生产企业。
三大承载空间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构建起“各有侧重、协同互补”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三大承载空间也进一步释放跨江融合的红利,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外溢的重要承接地。“我们的研发团队在上海张江,生产基地在启东,两地的协同让我们实现了‘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从上海落户生命健康科技园的凯联医疗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负责人蒋利春表示,启东不仅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还有与上海接轨的营商环境和产业配套,这让企业能够专注于研发创新,同时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这样的“跨江协作”案例,在启东比比皆是。据统计,近年来启东承接的生物医药项目中,来自上海的项目占比超过60%,“研发在张江、生产在启东”的产业协作模式已成为常态,一批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将研发中心留在张江,把生产基地布局在启东,借助两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从长江大保护下的园区转型,到三大承载空间的协同布局,再到跨江融合的产业协作,启东的生物医药产业正一步步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如今,在长江北岸的这片热土上,一个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崛起,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赋能 两大校地平台孵化近70个项目
走进启东经济开发区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实验室内仪器设备一应俱全,科研人员正专注进行各项实验操作,这里已成为推动启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时间回到十年前。当时,启东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但缺乏强大的、系统性的创新引擎。2016年,北京大学和南通启东前瞻性地“握手”合作,共同栽下了北大华东院这颗校地合作的“希望之种”。彼时,鲜少有人能预料到,这颗以“产学研融合”为初心的种子,将在十年间成长为覆盖人才、技术、项目、产业的生物医药“雨林生态”。
十年深耕,硕果满枝。依托北大生科校友会的全球资源网络,华东院精准对接高端人才需求,累计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50人,形成了一支贴近研发转化一线,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微流控反应等应用于制药系统的一批转化工艺和反应器已形成产品,获得一批知识产权成果,有力推动了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同时,华东院搭建起体系完备的高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先后斩获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省级及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重磅资质,为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流程支持。
目前,华东院已建成2.6万平方米孵化与加速空间,平均每年考察、洽谈双创项目逾40个。累计注册项目52个,正常运作39个,累计营收逾4.3亿元,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2家。艾伟拓项目与孵化器内多家上下游企业建立起良好合作,专注于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等专用高端药用辅料研发和生产,2024年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并获北大华东院金种子企业称号。
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的成功实践,为南通启东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借力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今年6月28日,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简称“医创院”)正式揭牌,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医创院首届创新项目推进会上,院长蔡启良在会上点出了医创院的核心定位:不仅要做科研项目的“孵化器”,更要做“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转化孵育已经有了成果。去年9月,医创院组织了第一批创新项目遴选申报工作,经过多次审核,从130多个项目中确定13个项目进入孵化转育阶段,目前已与10个项目签订了任务合同书。
今年3月,项目之一的启东简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便成功落户生命健康产业园,该公司由复旦大学研究员璩良创办,研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及癌症的基于环状RNA的in vivo CAR疗法。8月,锦波复锦生物医药科技(启东)有限公司同样落户产业园,依托母公司全球领先的现代化GMP生产基地,开展功能蛋白及生物材料产业化业务。
“医创院的价值不只是孵化企业,还将推动校地合作往更深层面发展。”启东市科技局局长钱剑指出,作为复旦大学与启东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建设的平台,医创院将复旦大学的科研资源、人才优势“引”到启东,把启东的产业需求、临床痛点“递”给高校,双向协同促进产业的发展。今年4月,启东市人民医院与医创院成立了“医疗创新联合工作组”,聚焦“医学创新+临床实践”,在科研平台设施、人才共育、学科布局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启东市人民医院院长樊健直言与医创院的合作,是补齐短板、实现跨越的关键一步。
眼下,医创院的“成果清单”还在扩容:智能穿刺导航系统已完成原理样机测试;广谱抗呼吸道病毒新药已进入药效评价阶段;脑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工程化样机项目正在商讨新公司成立相关事宜;智能、精准前列腺穿刺机器人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落地公司预计10月领取营业执照……
平台已筑,生态渐成。将外部资源的“势能”高效转化为本土产业跃升的“动能”,启东生物医药产业必将突破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实现“从1到N”的产业爆发,在长三角生物医药版图上画下属于自己的产业坐标。
作者:严亚楠 茅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