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坤杰20余年传承海门竹刻艺术,精雕细琢让家乡风情“竹”上生花
发布时间: 2025-11-24 09:09:21 编辑: 高锋 文章来源: 南通日报
字体:

“这是南通的枇杷、玉米、螃蟹、醉虾,看着家乡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我专门创作了这组‘舌尖上的南通’。”19日,来到位于海门区三厂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吴坤杰工作室,他向记者展示了以丰收为主题的竹刻作品。

今年,“海门竹刻”入选南通市级非遗名录,作为海门非遗竹木雕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吴坤杰激动不已。“海门竹刻诞生于清朝,但传世作品不多。”为挖掘、保护、传承这一几乎淹没于历史长河的艺术,吴坤杰用了20余年。

高中辍学 结缘艺术

走进吴坤杰工作室,屋内琳琅满目都是他的竹刻作品。圆雕白菜、葫芦活灵活现,阴刻兰亭序等笔力遒劲,浮雕人像形神兼备,梅兰竹菊清灵逸秀,“舌尖上的南通”系列作品趣味盎然……

不过,与艺术结缘,源自吴坤杰无奈的选择。吴坤杰三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高一那年母亲去世。作为家中长子,他咬咬牙退学,帮父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做了两年裁缝后,他又向村里的师傅学习了红木雕刻。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吴坤杰表现出了艺术天赋。他说,那时候红木雕刻大多是架子床上的画版,用得比较多的是喜上眉梢、龙凤呈祥等传统画作。出师的时候师傅会送一套图样,只要跟着循规蹈矩地描样、雕刻,就不会出错。但吴坤杰并不满足,他深深地爱上了书画艺术。

1985年,家里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后,吴坤杰自费到上海国画院学习书法和绘画。从家里骑车到青龙港,坐轮渡到上海,再转公交车到国画院,这条路吴坤杰走了整整一年。因为老师说他的书法是弱项,吴坤杰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拿出来练习书法,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写秃了多少毛笔、写烂了多少旧报纸。2010年,吴坤杰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精研技艺 传承使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吴坤杰成为周边有名的木雕师傅。在红木雕刻技法成熟后,他产生了发掘海门竹刻的念头。

海门竹刻形成于清末民初,但散于民间,承世作品少,也没有形成鲜明的风格体系。竹刻和木雕在技法上有相通之处,但因为材质、尺寸不同,其图案、技法各有千秋。优秀的竹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竹子纤维多且粗,质地硬,雕刻时需要更大的力量。”吴坤杰介绍,创作一件竹刻作品需要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选竹、煮竹、晒竹、选料、画图、去皮等,雕刻方法主要有阴刻、阳刻、圆刻等,此外还有留青、文竹、镶嵌等工艺。因此,竹雕艺术性的高低实际上就是对手艺人基本功的考核。

竹刻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颇有讲究。要选上好的毛竹水煮,然后放在室内阴干,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接着便是构思、画图、雕刻,一根在风中摇曳的青竹才能变成一块可以在掌上把玩的竹刻艺术品。

因为海门竹刻留存的资料不多,2000年,吴坤杰专程去无锡,向国家非遗双契轩竹刻传人乔锦洪父女学习,正式迈入竹刻艺术世界的大门。

融合创新 非遗新生

“海门文化既有江南的婉约清丽,又有北方的大气豪迈。”吴坤杰表示,虽然竹刻技法大同小异,但不同文化赋予竹刻作品的内容和精神是不同的。

传统竹刻多以线条勾勒为主,人物的阴影、衣服褶皱等也多用线条表示,在立体感和细节表现力上有所局限。吴坤杰创造性地将素描笔法引入竹刻,通过对光影、结构、比例的精准把握,让画面更加立体。他的人物竹刻,既有传统竹雕的雅致,又有西洋素描的精准,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人物的精气神。

除了技法创新,吴坤杰还将创作视角投向家乡的烟火气,一草一木、一果一蔬,都是创作素材。在他的工作室里,一组以海门土特产为主题的竹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金黄的玉米颗粒饱满,深深浅浅的线条模拟出外皮的粗糙质感;螃蟹挥舞着蟹钳,刻刀的顿挫让蟹壳的纹路清晰可辨;还有鲜亮的白菜、饱满的枇杷,细节生动,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

吴坤杰的创新,既守住了竹刻艺术的传统根脉,又赋予了当代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让海门竹刻重新被看见、被喜爱,最终入选南通市级非遗名录。吴坤杰也成为海门非遗竹木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吴坤杰创作的不少作品进入市场,还有一些被藏家收购,他还收了一名徒弟。但谈起竹刻艺术,他最大的愿望是有更多年轻人来传承。“希望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门传统文化,把我们的好东西传下去。”

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