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请你听”到“一起玩”,生态理念从活动热度变“全民自觉” 体验式宣教让环保知识“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5-11-23 09:30:35 编辑: 苏敏 文章来源:
字体:

一堂没有“说教”的环保课

近日,滨江体育公园的亲子环保派对名额两小时“秒空”,这是南通环保课堂广受欢迎的生动体现。南通环保宣教用“一起玩”的沉浸式体验替代“请你听”的单向说教,以全年不断的品牌活动织密绿色网络,更让志愿力量扎根日常,让生态理念从活动热度变成全民自觉行动。

“刚开放报名,名额不到两小时就被抢空了!”回想起报名时的紧张,市民黄女士记忆犹新。16日下午,由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城市管理局共同主办的“绿色周末派对”——“碳”寻南通家庭亲子活动在滨江体育公园欢乐上演,热度空前。

阳光洒满江畔草坪,悠悠江声伴着孩童欢笑,传统的环保说教在这里不见了踪影。“3本闲置绘本换了1公斤蔬菜,每本书还能减少8千克碳排放,太值了!”大家带来的闲置书籍,审核后标注碳减排量,捐赠到南通环境教育馆“青山书角”;兑换的青菜、南瓜、红薯等均来自车程不超过50公里的本地绿色基地……活动现场设置的创意工坊、绿色交换等六大关卡,把环保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任务。完成所有任务的家庭还获得一枚能种出植物的特殊奖牌,并受邀参与明年春天的植树活动。

“孩子全程兴致勃勃,在他眼里这纯粹是好玩,但我们知道,一颗绿色的种子已悄然埋下。”市民冯先生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活动还通过线上直播,吸引了更多市民云端参与。

“‘双碳’目标不是遥远的政策名词,而是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生活选择。”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因如此,我们让宣教工作‘活’起来,推动公众从‘知识普及’向‘行动践行’深度转型,实现一场从‘请你听’到‘一起玩’的‘双向奔赴’。”

一张“串珠成链”的品牌生态网

“碳”寻南通活动的“出圈”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年、四季不断的“品牌生态网”。从开启新学期的“生态文明第一课”,到连接自然的“青山书角”夏令营;从探索城市的“亲子City Walk环保挑战赛”,到集中展示的“生态文化月”……我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托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将科普、宣讲、体验融为一体,让环保教育走向常态化、系列化。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公众看生态”之旅再次出发。11月初,30名海安生态环境志愿者走进如皋,他们来到光大生物能源公司,亲眼见证秸秆如何转化为绿色电能,严谨的环保数据与资源循环体系让“无废城市”理念可知可感;众人漫步水绘园,在古韵园林中体验水体净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智慧。一路走,一路看,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变得可触可及。

“我们不再满足于在重要节点举办单次活动,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不落幕’的环保课堂,让绿色理念像空气一样自然融入市民生活。”该负责人介绍,我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高效的市县联动与部门协作,将“生态文明进校园”“公众看生态”“游江海·享生态”等一系列品牌项目有机串联。据统计,“十四五”期间,结合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我市联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50余次,线上线下参与近300万人次。

一股“扎根生长”的绿色力量

一次次体验式活动点燃了公众热情,如何将这份热度转化为持久的行动力?南通的答案是:让公众参与变成志愿接力,让宣教的触角从活动现场延伸至日常生活,真正扎下根来。

在许多生态环境宣教活动现场,总能看到启东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季金卫忙碌的身影。自2015年投身环保志愿以来,他累计服务超2100小时。他推动的“布塑之客”减塑行动,以“线下+线上”模式广泛动员公众,月均参与志愿者达3000名,并于2021年荣获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个人典型案例”。

这样的力量正在江海大地茁壮成长。海门区的张建伟,从一名普通下岗职工成长为带领千余人团队的负责人,15年间团队服务时长超21万小时,并于2025年荣获“江苏省志愿服务之星”。

为培育更多力量,我市印发了《“美丽南通,我是行动者”全力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成立生态环保志愿联盟,每年组织专业培训,推动“千人进千企”普法、“进百校下千村入万户”宣讲等活动深入开展。

今年10月,由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南通市爱尚环保公益发展中心发起的“大美长江,我是行动者”,以及由如皋市绿色科普协会发起的“传运河文化 护一河清水”两项特色生态环境志愿活动,成功入选“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行动项目清单,南通的志愿环保实践已从地方“独奏”融入了国家“大合唱”。

记者彭军君 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