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临床痛点,暖阳医疗首创全释放可回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系统——让颅内动脉瘤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发布时间: 2025-11-23 08:56:03 编辑: 苏敏 文章来源:
字体:

13日,从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全国赛赛场传回好消息:我市的江苏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荣获成长组“优秀企业”称号。“我们全球首创的全释放可回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系统,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和商业潜力获得专家评委的肯定。”暖阳医疗首席技术官刘振全说,凭借这一产品,企业在国产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的技术实力得到充分彰显,不久前还摘得2025年第三届长三角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银奖。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病程极为凶险、能够导致人立即死亡的颅内疾病。刘振全将其比作血管壁上鼓起的“气球”,当“气球”鼓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开颅夹闭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微创介入手术,一种方案是使用弹簧圈填塞在动脉瘤中,但填充材料容易掉落,且复发率高;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则将治疗理念变“堵”为“疏”,支架植入血管壁后,血液流向从流入动脉瘤变成流入载瘤动脉,降低流入动脉瘤的血流速度和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显著改善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环境,使其不再继续冲击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来,植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因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方向。然而此前,这种治疗方式尚未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最大的难点在于精准放置支架:同类产品依靠摩擦力将支架从微导管推送到血管中,常伴随输送阻力大、不易操控、易脱载的问题,因此,密网支架植入术被公认是介入手术中操作难度最大的一种。

暖阳医疗自主研发的密网支架系统,则引领动脉瘤介入手术进入“可回收”时代。所谓“可回收”,就是在支架与输送系统之间有一个牢固的机械结合点,让支架完全释放到血管后依然可以收回至微导管。“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大大提升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刘振全说,医生可以大胆地将支架推出微导管,反复调整支架的位置和形态,直至找到最佳位置,一键释放支架。

针对临床痛点,暖阳医疗从2020年就开始了技术储备和开发。刘振全举例,仅是支架和输送系统之间的匹配连接,团队就尝试了数十种方案。颅内血管薄而脆弱,手术在直径2.5~6.5毫米的血管中进行,对操作精密度要求极高,为此,团队创新支架头端球化设计,有效减少输送阻力,让支架更利于输送,同时减小对血管的损伤。

从临床需求搜集到产品定型、工艺改进,知识产权布局贯穿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企业围绕所有核心产品布局的专利共有百项以上。凭借支架与输送系统锁定结构、按键解脱结构、支架可完全推出微导管等多个国际“首创”,暖阳医疗已围绕密网支架产品申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14项,外观设计1项及PCT申请1项,目前已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今年4月,暖阳医疗的YonFlow®“血流导管密网支架”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成功注册获证,并迅速投入批量生产销售。目前,产品已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的医院,临床操作近千例,其安全性、有效性、操作便捷性及患者愈后均得到进一步验证。预计到2026年,产品销售将覆盖国内80%的三甲医院,销售额破亿元。

随着产品商业化进程的加快,暖阳医疗已经开启多个项目的设计开发和临床试验。“心若暖阳,不骄不躁,做有温度的产品。”刘振全透露,带着对患者的关怀,团队将聚焦于脑科学领域的临床痛点的识别、分析,利用团队强大的技术储备,采用植入、介入、神经调控等丰富手段,不断推出有创新性的产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努力将更多创新技术转化为造福患者的优质产品。

高质量的产品,离不开强大而稳定的生产供应链。目前,暖阳医疗已经与我市及省内部分地区的供应商达成合作。未来,企业将继续扎根南通,积极参与江苏和南通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全链条协同,助力行业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提升。同时,积极吸引医疗技术类人才回流,为南通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记者 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