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9月,如东发明专利授权率达35.8%,位居南通七县(市、区)之首;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68.58%,稳居全市第二……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制度创新——如东构建起“前端预审避弯路、中端提速破堵点、后端提质促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精准“滴灌”滋养创新沃土,让每一份智慧都能生根发芽、绽放价值。
精准把脉,让创新少走弯路
作为总投资30亿元的省重大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远东海缆是远东控股集团布局新能源海缆领域的关键落子。
今年5月,企业一次性提交7件发明专利申请,这一“批量操作”迅速引起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关注。“我们上门后发现企业将专利申请全权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按件计费。这种模式下,专利申请数量虽多,质量却难以保障。”该局知识产权科科长顾亚波表示,对照程序,常规审查周期需要半年以上。与其让企业在漫长等待中消耗机会成本,不如主动出击。
之后,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联动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首次推出“上门预审”机制。专家团队深入企业现场评审,发现7件申请中,仅1件具备授权条件,其余或创新点不足,或存在内部重复申报。“若不是专家点拨,我们还要在弯路上走很远。”企业知识产权负责人感慨道。他们当即终止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避免了无效投入。
这一创新服务在如东并非个例。亚泰化工、森萱药业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受益。其中,森萱药业在新产品研发与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关键期,集中申报13件发明专利,借助现场预审快速厘清技术边界,让创新步伐更稳、更快。
打通堵点,为创新保驾护航
发明专利是企业申报科创项目的“硬指标”,今年,洋口镇有9家企业在申报科创项目的过程中,遭遇发明专利这一共同的“拦路虎”。棘手之处在于,这些企业均未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若走常规流程,“备案+授权”周期远超企业申报时限。
今年4月,接到企业求助后,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立即双线出击:一路向上对接,争取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特事特办,开辟备案绿色通道;一路下沉服务,“一对一”指导完善人员社保、研发投入等备案材料。仅用时1个月,9家企业全部完成备案。
随后,该局联动长期服务该镇的专利代理机构,开展专项指导,提升申报文本的规范性与技术“含金量”。考虑到企业不具备现场集中审查条件,该局统筹调配全县近两个月的“加急审查”名额,全力为9家企业共18件专利申请争取快速通道。
经过5个月推进,4家企业的5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对于暂未通过审查的5家企业,服务没有止步——联合第三方机构逐个复盘、重写文本,新一轮申请已进入审查流程。
这不是简单的“包通过”,而是实实在在的“陪跑到底”。
质效跃迁,促创新动能澎湃
从追求“数量增长”到注重“质量跃升”,如东知识产权工作的转型路径清晰而坚定。去年,如东启动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同步挂牌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一场唤醒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行动全面展开。
配套举措层层推进:不仅开展专题宣传培训、“点对点”入企走访,而且组织20多家服务机构开设讲座,增强专利撰写“基本功”;推进银企对接,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数据见证飞跃:2023年全县获授权发明专利572件,2024年跃升至1211件,同比增长120%。截至去年底,如东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620家,专利总数4543件。其中,156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零的突破”。
今年年初,如东将战略转向“优质量”:聚集半导体、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1至9月,如东获得授权的379件发明专利中,高价值专利占比接近七成。
蝶变,亦涌动于金融活水之间。今年1至9月,如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8.2亿元。江苏麦古铝业、江苏恒畅纺织等企业凭借核心专利,分别获得1500万元融资支持——“知产”真正变成了“资产”。
当服务从“后端审批”走向“前端赋能”,当专利从“纸面数字”变为“市场资本”,如东正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发展模式的整体跃迁。“我们服务的落脚点,从来不是一纸专利证书,而是企业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潘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通‘创造—运用—保护’全链条,让更多高价值专利在如东‘生得出、长得好、用得上’。”
通讯员 张丞晨 张海燕
记者 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