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车间里从事焊接作业,闲暇时也会跟着带教师傅学习冷作装配。”作为如皋技师学院“森松重工订单班”的成员,吴佳瑞今年6月毕业,次月就正式入职了森松(江苏)重工有限公司,“在订单班的两年已经和公司有过很多接触,还实习了半年,对公司很了解,入职后也能很快适应。”
作为如皋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如皋技师学院一方面紧扣超精密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配套等重点产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一方面将“订单班”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纽带,针对本地龙头企业需求开设特色订单班,校企协同精准培养技术能手。
早在森松重工落户如皋之初,学校就积极与企业对接合作,“近几年,我们不再满足于浅层次合作,而是通过组建订单班,建立长期绑定、深度参与的协作机制。”如皋技师学院院长刘剑以森松重工举例:双方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企业全程参与招生选拔、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每年开学季,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订单班”招生面试,筛选符合企业岗位特质的学生;学期中,企业定期派驻技师到校授课,将最新的焊接工艺、设备操作规范带入课堂;毕业前,学生需在企业完成6个月岗位实习,通过企业理论和实操考核方可正式入职。
“读完三年面临升学或是就业的选择时,我知道学校和森松重工有合作,也到企业参观过,觉得挺好的,离家也近,就选择了‘森松重工班’。”就住在如皋市长江镇的吴佳瑞虽然很快作出了抉择,但也经过不少考验,“当时有很多同学报名,最终只有20多个人进入了订单班。”
入学时是机电专业,吴佳瑞第四年才开始学焊接,“教材是企业和学校一起编的,企业还专门安排老师来教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森松重工在学校建了一个智能焊接实训中心,搬来了企业同款的埋弧焊机、氩弧焊机等供学生实操练习。
在学校里建设产业学院、实训中心,打破“课堂与车间脱节”的痛点,也是企业的诉求。“公司对于人员顶岗的专业要求比较高,我们把理论和实操前置到在校期间,能够缩短培养周期。”森松重工人事经理凡石磊说,企业还在学校开设了企业文化融合、质量意识培养、精益思维构建等课程,让学生在学到技能的同时,在其他维度也能更快成长。
听说学长入职不到半年、最多的一个月到手收入近万元,今年才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汪志敏更觉得自己选对了,“车间里氛围很融洽,有不懂的地方,带教师傅都是手把手教我、告诉我原理。虽然辛苦但能学到真技术,每天都很充实。”
“今年学校又组建了10个订单班,双选会上竞争激烈,最终遴选了390名学生。”刘剑说,学校会持续深化推进“2+N+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的“一企一策”订单班,为学生当下对口就业、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为如皋乃至南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筑牢人才根基。记者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