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实施“法院+协会+企业”联动化解机制以来,已成功处理14件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当事人满意度达到100%——

多元协同,凝聚法治之力
发布时间: 2025-11-23 08:43:37 编辑: 苏敏 文章来源:
字体:

昨天,启东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防水工程质量纠纷案,法院邀请建筑协会的专家到庭,主导双方就修复价格协商并达成一致。主审法官说,如果走司法鉴定程序,少说也得9个月。

在建筑行业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的同时,建筑企业遇到的纠纷也明显增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的裁决,因其专业性强、周期长、标的额大,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老大难”。如何破局?作为“建筑之乡”的启东,拿出了一套以“法院+协会+企业”为核心的三方协同机制,探索用“专业”的手法,解开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死结”。

诉讼之困:“消耗战”期待“突击战”

2024年,启东建筑业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12.39亿元,较上年减少2.94亿元。建筑行业下行,启东也不例外,带来的副作用是工程勘察设计理念分歧、施工质量争议、工程款支付拖延、合同履行权责纠纷等问题明显增多。

据启东市人民法院数据,从近三年涉及建筑行业案件的案由上看,在审结的1972件中,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1379件,占比70%;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301件,占比15%;装饰装修合同151件,占比8%;其余类型纠纷141件,占比7%。今年上半年,启东市人民法院新受理建设工程类案件467件,审结381件,同比分别增长25%、10%。

2020年11月25日,启东市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因涉及工程造价及质量问题,该案经过传统式的质量成因、修复方案、修复造价等三轮鉴定,以及财产保全等程序,至2023年1月,启东市人民法院才完成一审判决。后因被告方单位对判决不服,提起上诉。几经反复,直到2025年6月,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才作出最终判决,前后历时4年多。

“法官精通法律,但对于工程中的材料工艺、造价核算、质量鉴定等专业问题,往往需要依赖司法鉴定来实现定分止争。”启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王珊珊解释,这是绝大多数建设工程纠纷案件久拖不决的主要原因所在。一项工程质量或造价的司法鉴定,耗时五六个月是家常便饭,甚至可能更长。在此期间,涉案工程款被冻结,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巨大,项目进度受到影响,工人工资发放成为难题。

“漫长的诉讼拉锯战,让涉事企业身心俱疲。”启东市建筑行业协会会长陈向阳说,打官司注定是一场“双输”的消耗战,即便赢了,高昂的诉讼成本、所耗的时间成本,以及破裂的商业关系,也大伤企业元气。

“一个案子办得太久,企业等不起。”启东市人民法院院长顾雪红在接受采访时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依靠传统的诉讼途径已难以满足涉事企业高效、低成本处置要求,亟须探索专业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纠纷化解新路径。

“马拉松式的诉讼,对建筑业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化解都会造成影响。”启东市综合治理中心主任周凌峰说,法院、建筑行业协会、涉事企业都期盼把“消耗战”变成“突击战”。

破局之钥:“专业人”善解“麻烦事”

建筑企业如何突围?司法资源如何减压?行业秩序如何重建?面对困局,等待没有出路,唯有主动破题。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破题打开了一扇窗。

2024年,启东市建筑行业协会换届后,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困境与真实需求,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在引导企业树立依法合规、诚信履约理念,重建行业信任的同时,决定发挥行业专家资源优势,为涉诉企业搭建专业化调解平台,运用专业知识化解技术分歧,破解诉讼过程中缺少专业力量的短板。

企业有需求,协会愿出力,于是,一个协同法院构建“专业调解+司法确认”联动化解机制的想法形成了。对此,启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为这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值得探索。

由“法院+协会+企业”协同治理,今年8月27日,启东“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联动化解机制”正式启动,实施方案公布。由此,在启东市人民法院主导下、一条“预防为主、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解决纠纷新链条形成。

启动仪式上,法院向建筑行业协会颁发“特邀调解组织”聘书,来自全市造价、审计、监理、招标、设计等领域的46名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受聘担任特邀调解员。

联动化解机制运行后,法院在当好“裁判员”的同时兼职“引导员”,建筑行业协会从“旁观者”变为“解纷专家”。法官提供法律指导,厘清工期违约后果等法律风险,为调解奠定法理基础。一旦特邀调解员调解成功,法院可通过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若调解不成,案件则无缝导入诉讼程序,此前的调解记录可为庭审所用,确保纠纷解决流程高效闭环。

江苏缔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法院特邀调解员陈列说:“通过摇号,案件到手上后,10天内做完调研,凭专业的知识、公正的办法,在法庭指导下,让双方达成统一意见。”

对于涉事企业来说,也从“对抗者”变成“协同参与者”。一名因债务纠纷起诉的建筑公司负责人感慨道:“协会专家把专业问题讲透了,法官把法律风险点清了,让我们意识到拖延下去对双方都没好处。”

治理之变:“马拉松”变成“快乐跑”

一家业主单位将其厂房建设工程发包给一家建筑公司施工。施工期间,建筑公司曾因工程款给付等问题对业主单位提起诉讼,双方积怨已深。今年业主单位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建筑公司履行承诺,对漏水等质量问题进行修复或者赔偿。建筑公司则认为漏水不是其公司施工的问题。

9月29日,启东市人民法院开庭。庭审过程中双方仍对质量问题是谁的责任争执不下。法官向当事人征询是否同意启动“法院+协会+企业”协同机制,双方均表示同意。

10月15日,启东市人民法院向启东市建筑协会发出邀请,协会当天就确定由正高级工程师陈伟担任勘察案涉工程的专家;第二天,承办法官即与专家取得联系共同查阅卷宗、交流案情,明确现场勘察的任务与目的。第三天,法官通知原、被告人员与专家一同前往工程现场勘查,并现场分析漏水产生的原因,得到原、被告的认可。

随后,法院择日开庭,征求双方意见,是否同意由建筑协会出具一份修复漏水的方案及相应的造价单,双方均表示同意。受理此案的法官说,启动“法院+协会+企业”协同机制,将这起漫长的司法程序缩短为3天;建筑协会派出的专家友情咨询,为当事人节省了万元以上的诉讼成本。

“专家意见帮助法官快速锁定争议焦点,协助法官形成心证,大幅推进审理进程。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处理14件纠纷,当事人满意度达到100%。”启东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南松说,从法院实践看,三方协同治理,“马拉松”变成“快乐跑”,它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治理模式变革。

“通过参与调解,协会不仅深入了解企业痛点,更在与法院、企业的互动中重塑自身角色,成为政府放心、企业信赖的娘家人。”陈向阳表示,通过与法院的协同,也能通过身边的典型案例提醒企业,用法治的理念经营企业,拿建设工程合同来说,在签订前要主动寻求法律审核,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诉讼。

“在南通率先探索建立联动化解机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和创新举措。”启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唐海兵说,该机制是实现企业减少诉累、法院优化程序、协会搭建平台、专家树立形象的“四方共赢”。

记者 赵勇进 袁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