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高校学子创新大赛斩获多项金奖 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 2025-11-20 14:12:29 编辑: 高锋 文章来源:
字体:

在近日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中,南通高校斩获多项金奖,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些奖项从生命科学、高端制造到智慧农业,展现了南通学子立足专业、服务发展的创新活力,更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科研攻坚:突破肿瘤免疫治疗瓶颈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解决PD-L1抑制剂临床应用的三大痛点。”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五学生王冯旭介绍。他所说的目标,正是解决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长期存在的“检测难、定量难、疗效差”困境。

传统检测依赖组织活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存在癌细胞脱落转移的风险。而该团队研发的“双管”破癌试剂盒,通过创新性发现PD-L1共表达蛋白PTPN7,实现了无创血液检测的重大突破。“只需采集患者血液,2至4小时即可完成检测,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团队成员蒋梦娜补充道。

这是一个由本科生为主开展研发的项目,已经历时五年。从2020年基础研究起步,到2022年启动成果转化,再到如今进入附属医院临床测试阶段,团队在导师赵新元、杨敏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理论发现到产品开发的跨越。相关成果已发表在《JCI Insight》等多个SCI期刊上。

产教融合:职教赋能地方产业发展

在今年的职业赛道上,南通市高校获得的金奖,都与南通地方产业紧密契合。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葛坤玮带领的《航效先锋——船舶螺旋桨能效提升装置领航者》项目,直指船舶制造领域的能效提升难题。“国际海事组织对船舶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而传统船型优化空间有限。”葛坤玮介绍,团队研发的螺旋桨导流罩,通过创新结构和精密焊接工艺,显著提升了推进效率。

职教赛道项目背后是深度的产教融合。目前,江苏航运学院该项目团队与江苏新扬子造船、振华重工等企业合作,在中创区设立数字造船工坊,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我们可能不是原创理论的突破者,但一定是优秀设计的实现者。”葛坤玮坦言,团队充分发挥职教特色,在制造工艺上建立了独特优势。

“我正在割麦子,等等联系你……”当记者联系到江苏农科院教师仲晓磊时,他正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由他指导的“家庭农场数智转型发展”项目,已经展现出智慧农业的实践成果。据了解,该项目集成智能农机集群、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等创新技术,推动家庭农场生产效率提升90%,亩产增加15%。“我们不仅要自己发展,更要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仲晓磊介绍,项目已帮助36个家庭实现年均增收5.88万元。

目前,这些围绕南通船舶制造、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展开的项目,已经形成了“产业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的良性循环。

创新生态:赛事牵引育人新模式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南通大学获得五个金奖,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也是连续五年获得金奖,并作为全省唯一高职院校,现场向省领导介绍情况。这些成果,和南通高校创新育人的系统布局不无关系。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卞华说:“我们联合在通高校成立创新创业联盟,推动项目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今年获奖项目既有技术突破,也有零的突破,说明我市高校创新育人正形成新的生态合力。”

南通大学通过“导师+项目+竞赛”模式,让学生早进课题、早接前沿;各职业院校则通过“大师工作室”“校企共建工坊”,打破课堂与车间的壁垒,让创新生态体现在多维度育人实践中。

正如卞华所言:“比赛不是终点,而是项目落地、服务地方的起点。”

截至目前,航效先锋项目已与多家造船企业开展合作;可新家庭农场模式正在周边地区推广复制;破癌试剂盒预计三年内可实现上市应用。从赛场到市场,从创意到产品,南通学子用实际行动正诠释着创新的真正价值。

作者:沈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