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江海之滨气温渐降,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启东中远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在码头进行模块吊装集成、中集太平洋12500方LNG加注船加紧建造、润邦海洋码头上平台供应船N1053正在系统调试……
据相关主管部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启东辖区新造海工船舶产品试航交付42艘次,同比增长75%。
把时间线拉得更远些,重点企业手持订单数据更具说服力:启东中远、振华海工、中集太平洋、华滋能源等海工船舶企业订单充裕,生产计划排至2028年。订单饱满、产线繁忙、数据看涨,启东海工船舶产业产能又迎来一波井喷式释放。
熟悉造船的人都知道,造船业界有一个魔咒:若以十年为一个造船周期,上行期往往仅三五年,随后便可能陷入下滑通道。面对行业的“周期之问”,启东该如何未雨绸缪,避开“周期魔咒”?
近日,记者走访启东部分园区与重点企业,探寻启东“船”驶出兴衰周期律之道。

求稳定:从“有单就接”到“择优而造”
11月10日上午,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西厂区,12000立方米LNG加注船正在舾装,目前企业在手订单200亿元,生产任务排至2028年。“现在行情再火,也不能为了抢份额盲目接单。”中集太平洋造船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彬说,考虑到国际环境、原材料价格及汇率波动等影响,经过综合评估,今年已经主动放弃多笔利润低于预期、存在隐患的订单。
这份“清醒”,源于惨痛教训。中集太平洋海工的前身——太平洋海工曾是全球中小型液化气船制造的明星企业,特种船舶及再汽化模块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列第一。2016年,受行业周期性影响及对外担保拖累,企业虽手握数十亿元订单,依然深陷债务危机,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最终以中集安瑞科的全资子公司身份加入中集集团。
“吃过亏,更懂风控的重要性。”陈彬介绍,公司对每笔订单精挑细选、慎之又慎,并建立了一系列防风险机制:采取分段式收款模式,在签约、开工、上船台、下水、交船等5个阶段分别结款20%;与供应商签订协议“锁定”钢板、发动机等价格、约定交期,避免因为原材料涨价侵蚀利润空间;收购丰顺船舶建立西厂区,实现整船全链条在启东生产,东西两个厂区仅10分钟车程,每年节约运输费用超千万元,还能保障交付效率。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部分船企不盲目“扩张”,也几乎没有“买买买”,都只是盘活现有资源或者进行设备设施必要的改造升级,因为前几年市场低迷带来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
南通启东象屿海装现代化车间内,16000吨海缆敷设船加紧建造。去年8月,企业盘活江苏宏强重工资产作为新的海工船舶建造基地,今年初总投资5亿元,改造原有厂房、生产线,引入激光切割机等智能化设备,升级现有船台、码头,目前企业在手订单达18艘,预计今年实现应税销售近10亿元。

今年2月,南通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分段内业新车间投产,该车间在原有厂房基础上扩建,新增建筑面积达23000余平方米,从工艺流程的数字化设计,到小件打磨机器人的创新应用,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分段工区月产能将有望实现1.5万吨的跨越式提升,助力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的批量化、高质量生产。”企业副总经理陆华说。
泰胜蓝岛崭新高大的前道车间,大型钢板在吊装设备的精准操控下,稳稳落在切割机上,瞬间被分解成不同板型,送入从国外引进的卷板机,随即以标准圆筒形态完成“新生”。乘着海上风电产业迅猛发展的东风,泰胜蓝岛推动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基础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加速推进厂房、设备迭代,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尽管风控意识极大增强,但这个行业的“风险点”依然存在。船厂部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例如船舶发动机、电子电气、船用泵、密封装置等高度依赖进口,通讯导航与自动化系统本土化率低等等。
“在下一轮低谷到来之前,唯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海工园管委会副主任、寅阳镇副镇长宋水花表示,园区持续“腾笼换凤”,加快盘活低效和无效资产,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引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经过一轮又一轮“合并”“重组”,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依托广阔腹地和独特区位,挖掘海工装备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降低企业土地、物流、供应链成本,已落地25家海洋油气装备、海上电力装备、大型模块装备、承压类特种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
未雨绸缪,为船企稳定发展提供最佳土壤。构建“综合协调+专项推进”协同体系,以工作专班为抓手,动态分析产业现状、破解堵点难点,形成“部署—执行—反馈”闭环管理,“市领导+机关干部+园区骨干”三级联动服务网络,推动政策、资金、要素精准直达企业。
求创新:“高端绿色智能”是新模样
10月16日,南通启东振华海工建造的5万吨级重大件甲板运输船“振华38”轮开工,该船总长217米、船宽43米、型深13.5米。该船是企业自主设计建造运营,具备“智能+绿色”双轨能力的大型重大件甲板船,在研发设计阶段即融合智能航运与绿色动力技术,是国内同类型船舶中首个同步实现智能系统全覆盖和甲醇燃料预留设计的重大件运输船。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启东造船似乎一夜之间变了模样。
海工船舶是启东的产业地标。自2011年启东海工园成立以来,一路乘风破浪,船型家族越来越丰富,船品也越来越有科技感。尤其是近几年,抓住产业“景气周期”,积极融入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南通启东重点船企手持海工装备、特种船舶等订单几乎处于“满仓”状态。
——“分量”越来越重。沿江企业从“小而散”迈向“大而强”,原本20多家零散企业优化整合成央企国企为主的船企。特别是随着海力风电、韩通重工、惠生海工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落户吕四港,产业从浅海拓向超深海。今年前三季度,南通启东海工船舶产业链企业共有81家,完成应税销售259.3亿元,同比增长21.2%。
——“赛道”越来越细。启东船企自觉“错位”发展。启东中远持续保持高端海工装备制造领域领跑态势,振华海工主攻海上疏浚、风电起重船舶及特种海工船舶,中集太平洋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中小型液化气船建造市场的领先地位,华滋能源的产品线已覆盖ABC型全系列液货舱,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公司致力于海上风电钢结构建造……“即便是生产同一类海工船舶,也有各自细分优势。”海工园管委会副主任、寅阳镇副镇长徐向军说。
——“绿意”越来越浓。先进环保的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峰荣”轮投身海上绿色能源开发;7200立方米双燃料液化乙烯运输船(S1065)大幅降低运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风电运维母船“至诚60”拿下CCS混合动力和绿色船舶入级附加标志;平台供应船N1053可更换集装箱式动力电池系统等绿色环保设计,实现零污染航行。
启东船企也愈发注重核心技术攻关,创造竞争优势。启东中远国家级黄剑技能大师工作室深耕船舶电气领域,技术攻关、创新20余项,专利9项;泰胜蓝岛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共建“海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破解深远海装备技术难题;华滋能源成功开发交付双燃料供气系统、碳捕集系统(CCS)等绿色减碳产品……沿江船企过半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这两日,江苏集智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即将装修施工,作为启东第一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发企业,目前已承接海工船舶企业部分设计业务。此外,服务海工企业的众创空间已有3家检测公司入驻,为船企提供焊接技术、理化检测、无损检测等服务。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水”。今年以来,启东先后组织50多家重点海洋类企业前往23所重点海洋类院校开展20多次专场招聘,提供相关岗位超2500个,并依托“启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在大连、哈尔滨等城市开展海工船舶领域专场赛,为涉海企业搭建高效人才对接平台,持续提升海工船舶自主设计建造能力。
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下水;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最大吨位、最大储气量的新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NGUYA(恩古雅)FLNG启航;风电海底数据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建造;世界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轮交付……当下,南通启东正锻造更多“大国重器”,“海工船舶就来启东”产业地标向“新”而兴。

求协同:从“你卷我卷”到抱团共赢
10月28日上午,位于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卫华海洋重工公司超大型结构车间内,长达百余米的2400吨门式起重机主梁分段正被缓缓吊离组装平台——这台为“隔壁邻居”惠生海工量身定制的重型装备,即将进入喷涂工序,更创下了卫华承制项目的多项新纪录。
“以前是‘你卷我卷’,现在是彼此搭台。”站在刚完成吊装的起重机旁,江苏卫华海洋负责人崔鹏介绍,豪迈、海龙、海力、韩通……园区东港区在建12家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有10家找卫华“下单”,从小型厂房桥机到巨型码头门机,订单总额15亿元。

这种“邻里情”,藏在协作的每一个细节里。卫华海洋与惠生海工合作时,开工前双方面对面多次探讨研究、现场实勘、敲定细节;生产中遇到修改细节,技术人员5分钟上门沟通落实;交付后若部件出问题,维修团队一分钟内就能响应。“不用再跨地区找供应商,沟通效率翻了倍。”崔鹏说。
“隔墙订单”更直观的变化在成本端。按以往方式,2400吨门式起重机一般需先陆运至码头再转海运,单项目物流成本动辄四五百万元;如今园区内“点对点”运输,5分钟车程就能送达,成本最多只需四五十万元,一下减少90%。
海工船舶企业“抱团”发展!这在以往几乎“不可想象”。近几年,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船企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发展”。
在沿江船企,不仅能看到船台上的焊花飞溅,更能感受到一种“邻里互助”的协同温度。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公司与华滋能源工程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方手握海上风电钢结构建造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另一方拥有大型龙门吊、码头等硬件资源,双方通过互为导管架管桩、钢圆筒、港机配套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精准互补。“这种‘1+1>2’的合作,最大限度释放了共赢红利。”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陈成功表示,合作三年来,双方共享订单产值超5亿元。
船企间互助,更在应急时刻显担当。振华造的3个坞门和一只浮筒需装运出海,南通启东中远二话不说,将在建风电安装平台向下游移泊、腾出位置帮助其完成海事评审和海关报关。南通启东中远浮式生产储油船钢结构量约2.6万吨的艏总段项目由振华“分包”建造。中集太平洋收购丰顺船舶后,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恢复产能,“邻居”向海重工为其分段建造2艘液化气船,帮其成功过渡。“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产业链上的‘战友’。”中集太平洋海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协作化解了单个企业的瓶颈,无形中提升了整个园区承接高端复杂订单的整体韧性与弹性。
协同不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更延伸到人才共育、技术共享的“深层合作”。东方电气宏华海洋公司与振华海工合作船体分段项目后,公司工人接受振华海工培训指导,振华海工派生产、技术等管理人员现场驻守。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提高了焊接等专业技术水平,历练了海工管理技术团队。南通启东中远培训中心更成了园区“人才摇篮”,每年为园区企业培训超1000余人次。
这种协同力还在向长三角辐射。振华海工承建的“新海鲟”号超大耙头研发、设计、生产的过程中,企业与安徽三联泵业合力提升高压冲水泵性能,与浙江耙齿生产企业携手提高耙齿强度……长三角多家企业携手攻坚。而细览“新海鲟”供应链清单:船体LNG供气系统厂家是上海友奇,内装总包是靖江亚泰,电缆电动绞车来自镇江船舶电气,旋流器产自无锡蓝天……84家主要设备供应商中76家来自长三角。

“协同不能靠‘人情’,得靠机制。”海工园党工委委员郭佳杰介绍,为将这种自发的、点状的协作固化为产业优势,园区搭建了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动态摸排企业产能、订单和技术需求,像“红娘”一样精准匹配合作,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共建省级研发平台15个。
站在船市上行周期的节点,启东船企的目光更远:不沉迷于短期订单“狂欢”,而是通过深耕深远海、加码科创、布局绿色赛道,将“周期风险”转化为“转型机遇”,力争打破“兴衰循环”,成为全球海工船舶产业的“长期主义者”。
作者:钱爱仁 顾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