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田间地头体验干农活,前往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进入高校实验室探寻前沿科技……各类研学游产品吸引了不少家长下单。近年来,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市场蓬勃发展。但研学游机构泥沙俱下,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缺“研”少“学”等问题,屡屡受到家长们的质疑。研学游市场为何乱象频发?17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孩子参加研学游本来是件好事,全家支持,但孩子参加了两次之后发现,一些研学游只游不学、走马观花。”17日下午,市民陈先生对记者坦言。
“去年和今年暑假期间,我们给儿子报名参加研学游。一次是去浙江一个自然村落感受地理和人文风情,一次是去上海参观天文博物馆。”陈先生告诉记者,“去浙江的那一次,儿子说基本上整个行程都在路上。在农庄吃了农家饭,只记得有散养的土鸡和大灶鹅,至于当地的田园风光和人文知识很少被介绍。向导只是带小朋友们看了造型各异的建筑,跑完一个地方再赶往下一个地点。四天行程结束回家,儿子是一问三不知。”
陈先生的吐槽并非个例。“我和丈夫都想把最好的条件给女儿,让孩子参加研学游本意也是想通过购买优质教育,让孩子开阔视野和心胸、提高情商和智商,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掉队。”在一家国企担任管理人员的许女士说,“在今年暑期,我们让女儿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德国暑期研学游,花掉了几万元。组织方安排了一系列豪华的吃住行,却鲜有良好的教育内容,没有做到学有所思、游有所得。我们感到很遗憾。”
“我身边有人认为,就像追寻诗和远方,研学游的步履越远越好。但我觉得,家门口的风景同样迷人,在县(市、区)选择合适的研学游一样收获多多。”17日下午,学生家长李娜对记者表达了她的观点。
今年国庆假期首日,一场由家长自发组织、孩子们踊跃参与的研学游活动在如皋平园池村火热开展。此次研学游活动源于老师布置的一项特别任务——以家庭或伙伴为单位走进田野、体验丰收,记录体验与发现。家长们一呼百应,精心规划前往平园池村的行程,希望孩子们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感受金秋的魅力,收获成长喜悦。
在藕塘里,孩子们面对深埋在淤泥中的莲藕有些手足无措。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小心翼翼地顺着藕节挖掘。当一根根完整的莲藕被挖出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欢笑声在田野里回荡。红薯地同样热闹非凡,你帮我、我帮你,孩子们互相分享劳动成果,感受丰收喜悦。
除了亲身体验劳动,孩子们还走进平园池村农耕馆。馆内陈列各式传统农具,从古老的犁耙到精巧的纺车,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痕迹,诉说着农耕文化悠久历史。
体验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一篇篇充满童趣的小作文,不仅是对这次研学游活动的精彩总结,更是对孩子们成长的见证。
参与研学游活动的学生李梓睿兴奋地说:“这次研学游活动太有趣了!让我懂得了很多农耕知识。以后我要更加珍惜粮食,不浪费每一粒米。”
家长们也认为这样的研学实践比单纯的书本学习更有意义,能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作为活动的主要承办方,旅行社对研学游有何高招?
17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位于市区工农路一家旅行社负责人,他介绍,目前公司研学游主打市内一至两日短途线路,面向我市中小学生。费用根据活动内容和市场需求,一日定价为150元左右,二日到三日的定价为400元至800元不等。
这位负责人说,公司推出的研学游产品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题。“我们紧扣‘江海文化传承’这一主题,通过探访滨江地区了解‘长江大保护’实效,让孩子们在感受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另外,围绕‘科技探索与创新’主题,组织孩子们走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南通大学潜水营、南通科技馆等,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机器人、AI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感受科技对现代生活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今年以来,已有500名左右的学生参与。”
对于不少家长关心的研学游安全问题,该负责人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必须购买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旅行社责任险,并为每名学生额外购买保额不低于30万元的“旅行意外险”,实现双重保障。
“在人员资质方面,我们的带队导游均持证上岗,并对研学课程内容进行提前熟悉和培训。在专业场馆,则会邀请馆内专业讲解员进行深度教学,确保研学质量。不仅如此,所有路线均会提前踩点、论证,方可成行。”该负责人介绍道。
网络平台的红人“小刘干部”、平园池村村干部刘鹏程介绍,平园池村已成功创立“小池研学”这个以自然教育、文化体验和实践学习为核心的研学品牌,“‘小池研学’已经形成主题丰富、特色鲜明的营地课程开发体系。去年学生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服务机构逾120家。”刘鹏程说。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
“不可否认,当前研学游市场良莠不齐,研学游承办主体不明晰的问题尤其突出。”17日下午,南通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冯赞直言不讳地表示,“除了有资质的旅行社承办,许多培训机构、个人俱乐部,甚至是校外辅导班老师都在组织研学游。”
冯赞说:“一些研学游产品只是将普通旅游包装成研学概念,缺乏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只游不学’,部分研学游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进一步规范研学游市场?冯赞认为,需要强有力的地方监管进行规范引导。同时,他还建议家长在选择研学游产品时要擦亮双眼,选择具有资质的承办主体,关注研学游课程规划,详细了解行程安排,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各个环节,确保行程安全,并综合考虑价格、孩子的兴趣与年龄等因素。
对于我市研学旅游市场下一步的监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将继续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依法查处旅行社、在线旅游经营者、无证机构在经营研学旅游产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设一批主题特色鲜明、课程和师资支撑有力、配套服务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的优质研学营地基地,打造一批优质研学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