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处理超1450吨 全程“各回各家”
发布时间: 2025-11-19 09:39:37 编辑: 奚柯柯 文章来源: 南通日报
字体:

“垃圾都去哪儿了?”“分了会不会也是白分?”这些疑问,长期萦绕在许多居民心头。据崇川区城管局调查,超四成居民因担心“分了也白分”而不愿积极参与。

为回应市民关切,记者近日追踪了崇川区垃圾处理的“最后一程”,探访一个日处理能力超1450吨的清晰分类处置闭环,是如何运转的。

第一站:厨余垃圾“变形记”

11月17日凌晨,一辆满载厨余垃圾的垃圾清运车缓缓驶入位于崇川区运华路的生活垃圾转运中心(南区)。从主城区250个点位收集来的“厨房余料”被送达末端处置枢纽。

进站、刷卡核验、称重计量、精准卸料……厨余垃圾倾泻而入巨大的倒料池,果皮、菜叶等在这里“变形”。随后,由巨大的机械抓斗,送入进料口进行破碎,经过制浆机压榨、加热罐提纯等多道工序,油脂逐步分离上浮,形成工业用“毛油”,而剩余的废渣则被螺杆输送至垃圾桶,等待后续转运。

现场负责人陈晓虎介绍,通过先进的生物分离与油脂分离技术,厨余垃圾被转化为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及可做燃料的生物柴油等有价值产品。

该垃圾转运中心于2015年建成投用,是崇川区垃圾分类处置的“核心枢纽”之一。它肩负着主城区南片10个街道、约250个垃圾分类点位的收运处置重任,每天要“消化”约900吨生活垃圾和20吨厨余垃圾。

第二站:其他垃圾的“能源转化”

在城北大道,兴环环卫总部的垃圾处理中心则承担着城区北片6个街道、80多个垃圾分类点位的垃圾收运与处置任务,日均处理生活垃圾约400吨。

这些垃圾经过中心的“脱水”处理,将被压缩送往如皋市上海电气环保热电(南通)有限公司发电厂焚烧发电。

主城区日产超1200吨的其他垃圾,绝大部分被焚烧转化为电能,实现了从“废物”到“能源”的飞跃。

第三站:餐饮废油的“专线处理”

除了居民家中投放的厨余垃圾之外,来自饭店、食堂的大量餐厨垃圾则有另一条专属路径——天城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

该中心总投资超2亿元,日处理约230吨餐厨垃圾。“通过垃圾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污水处理,油脂分离等环节,我们每天产生一万度左右的电,并分离出工业油脂等产品。”相关负责人陈心宇介绍,餐厨垃圾被“吃干榨尽”,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闭环何以形成?技术与机制双重保障

一个清晰的分类闭环,不仅需要先进的末端技术,更有赖于前中端的精准配合。

在收运环节,南区转运中心通过“短驳+直运”联动模式,确保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区域的垃圾也能应收尽收。从居民投放点到末端处置厂,每一批垃圾都经过称重登记和数据记录,确保去向可溯、处置可控。

在管理机制上,全区745个小区已实现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在292个试点小区中,学田街道、天生港镇街道等率先实现了“定时、定点、定人+专人督导”的模式;北濠东村等小区依托“熟人社会”优势,靠老干部牵头、志愿者督导,形成可复制的治理经验。今年9月落地的《崇川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细则》则标志着从“外包代管”转向“政府主导、属地主责、物业负责”的三级联动机制。这一转变明确了撤桶并点60%的目标,更将财政资金从外包补贴转为对街道的奖补,让街道成为治理主战场,倒逼社区、物业变为真正的“参与者”。

通过末端处理技术的升级、收运体系的完善、大规模餐厨处理的补充以及治理机制的优化,崇川区正逐步形成一个全链条、闭环式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用实际行动回应着居民关于“垃圾去哪了”的疑问,推动这项“小切口”背后的“大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