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唯有扎根基层,才能生生不息;服务,唯有贴近民心,才能历久弥新。
10月29日,“‘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开进”南通海安开发区敬老院,30名文化志愿者演出了舞蹈、京剧等16个节目,与130名老人共度重阳节。这一幕,是海安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海安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核心,构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新机制,持续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今年以来,海安组织各种直达基层的惠民演出、公益展览、辅导讲座和群文活动1170余场次,覆盖人次超23.4万。
全市动员,本土资源融入商圈
10月1日,“舞动江海 礼赞华诞”——2025年海安市国庆广场舞展演暨区镇文化走亲活动在海安万达广场举办。来自该市各区镇的18支优秀文艺团队以舞为媒、以情抒怀,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海安连续两年举办“茉莉花开·海安之夏”文化惠民演出进商圈系列活动,同时在商圈内创新打造“艺”起上舞台、移动美术馆等嵌入式、小而美“文化服务驿站”。
夜幕降临,市民走进万达广场、喜润城、星湖001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在享受美食、选购商品或悠闲散步时,便能轻松欣赏到儿童舞蹈、民乐合奏、非遗展示以及现代歌舞等多种类型的精彩演出。

群众在哪里,消费在哪里,文化活动就在哪里。“这样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为商场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品牌影响力。”海安万达广场市场部负责人丁婕说,“这个夏晚,商场的销售额相比平时提升了近三成。”
海安积极推动“文化+”模式,将优质资源嵌入商圈、景区、校园与社区,形成“文艺引流—消费转化—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今年聚焦“家门口看连台好戏”,海安持续开通“文化共享”“展览有约”“艺术普及”“大家悦读”“非遗新绎”五大文化“直通车”,已组织开展“四季村晚”193场,“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770场,“欢乐大舞台”送戏下乡等活动150场,杂技巡演10场。
全省试点,优质资源直达乡村
9月9日晚,海安高新区胡集街道谭港村大舞台灯火璀璨,全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在该村演出。省演艺集团的艺术家,以及南通市与海安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和群众文化爱好者,共同带来了歌舞《茉莉花盛开的地方》、杂技《青春的遐想·造型》等10多个节目。村民严松秀说:“演的都是咱们老百姓爱看的内容,档次很高。”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是江苏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重要举措。7月,海安将省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专场演出与啤酒嘉年华融合举办,来自江苏人民艺术剧院与高新区谭港村的10多个文艺节目精彩呈现,为群众带来了一场“高品质”与“接地气”相结合的视觉盛宴,同时推动文化与消费“双向奔赴”。“谭港村作为南通市唯一的省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试点单位,村民们率先享受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带来的文艺大餐。”村党总支书记夏彬说,今年省、市的演艺团队到村已经演出了5场。

海安以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突破口,自省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点单式”配送、“结对”服务、专业与群众文化团队共演等方式,定制“文化大餐”直达“家门口”,有效提升了群众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据统计,今年每月承接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进海安系列专场演出,近十场“精彩好戏”、近百个“优质节目”送到老百姓身边,惠及群众万余人。
全国招募,高端资源嫁接基层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海安通过向全国招募,推动优质资源与地方深度合作。
“以前看展览得跑大城市,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国宝级’文物。”今年5月,“学霸康熙”主题特展在海安市博物馆开展,60余件来自故宫、沈阳故宫等七大文博机构的珍贵文物亮相县域。展览以“读书破万卷”“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行万里路”为主线,将历史人物还原为可感可触的“人”,展出三个半月,观众突破10万人次,衍生文创销售超15万元。

海安“中国文学之乡”的金字招牌,在海安越擦越亮。今年4月,夏坚勇、陈歆耕、汪政等八位海安籍文化名人齐聚故里,共话乡愁与创作。5月,“汪政工作室”在523文化产业园正式揭牌,《诗刊》主编李少君率队启动“李堡诗歌文化计划”。马伯庸、陈朗、支雅卿等先后来到这座小城做文学讲座。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人民艺术剧院特别授权和指导海安中学创排校园版话剧《西迁》。该剧以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大学农学院“动物西迁”的历史事实为原型改编而成,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不屈精神。10月上旬成功公演。探索出了“省级名团+县域名校”合作的可复制模式,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精准赋能青少年美育提供了新路径。

8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走进海安中学,与学子畅谈文学。毕飞宇赞叹,优质资源直达海安,肥沃了文化土壤。推动了《滨江警事》等一批优秀作品问世,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作者:赵勇进 张逸雨 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