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海门街道“红色驿站——老兵先锋岗”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手持推剪,娴熟地为一个坐着轮椅的老者理发。细碎的银发随围布飘落,伴随着剪刀的“咔嚓”声和两人不时的交谈声,画面宁静而温馨。
这位志愿者就是曾荣立一等功的海军航空兵退役老兵陆志飞。这把小小的推剪,他一拿就是近50年,从部队到社区,从未停歇。
一枚“螺丝钉”拧在祖国的战鹰上
1973年,怀揣着“志在飞翔”信念的陆志飞应征入伍,来到了海军航空兵部队。他本以为能翱翔蓝天,却被分配当了一名机械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曾让他一度迷茫。老机械师的一番话点醒了他:“汽车坏了可以停在路上,轮船坏了可以漂在海上,飞机在天上出了毛病,后果不堪设想。”
这句话让陆志飞深受震动。他下定决心学习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拧在祖国的战鹰上。这一拧,就是25年。他从机械员干起,历任机械师、分队长、师技术部副部长,维护过两种机种、四种机型的战斗机,保障飞行上万架次无差错,发现并排除多起重大故障隐患,为飞行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因表现卓越,他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被树为海军学雷锋标兵、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
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学会了理发。为了给战友们提供方便,他拿起推剪。从此,义务理发成了他军旅生涯的一部分。
一把推剪跟他从部队服务到社区
1998年,陆志飞转业回到地方。他服从组织分配到了老干部局,卸下光环,像在部队一样,把这份工作踏踏实实干好。
2013年退休,他主动到社区报到,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人口普查、医保统计、收取保洁费……社区工作需要人手,他总是随叫随到。而他坚持最久、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把从未放下的推剪。
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和敬老院的老人。多年来,他定期上门为几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免费理发。从当初在部队只敢给男同志理,到现在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信任他。“大家都不讲究,叫我理,是信得过我。”陆志飞笑着说。
一位老兵用持久的行动传递善意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是陆志飞的座右铭。他做好事,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更希望能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有一次,他帮一个年轻人将没油的摩托车拉到加油站,拒绝收费后对年轻人说:“以后你看见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帮他们就行了。”类似的话,他也对受过他帮助的老人家说过:“叫你的子女碰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帮帮他们。”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人。
尽管如今因青光眼、白内障等问题,视力已大不如前,但陆志飞依然没有停下的打算。“只要有能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他目光坚定,“我争取做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老兵。”
在红色驿站里,那把普通的推剪剪去的是银发,留下的是一位老兵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陆志飞用他平凡而持久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退伍不褪色”。
本报通讯员彭炜峰 本报记者黄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