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蒋娇娇 通讯员吴涛 冯煦)昨日,记者从市城管局获悉,今年城管局聚焦街头巷尾、城中村、老旧街区等重点区域,科学排定73个微治理项目并已落地,通过微更新、微改造、微提升等精准举措,系统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幸福质感。
“原本荒草丛生、垃圾偷倒频发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变为一座高标准七人制足球场,每周末都能约上球友踢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张驰是崇川区江通路附近的老住户,随着我市推进城市环境微治理行动,他和他的球友见证了这里的变化。记者看到,崭新的人工草皮,灯光、看台、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伴随着足球比赛的持续热度,每个周末下午,这里都会聚集许多踢球的居民,欢声笑语不断,成了社区的新亮点。
市城管局整治处杨军介绍,针对主城区内的“城市补丁”,市城管局精选21处闲置地块,按照“一地一策、先易后难”的思路,通过种植绿化、改造功能等精细化措施,让闲置空间焕发新生。除了桥东村二组地块,万濠禧园东侧地块、东洋之花地块等“变身”为绿地、口袋公园和停车场,昔日的“脏乱角落”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空间”。
在平衡市容秩序与“烟火气”上,南通的“善疏巧引”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针对流动摊贩治理难题,市城管局挖掘公共空间资源,在不影响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前提下,科学建设规范化疏导点,让流动摊贩有了 “安稳家”。唐闸镇街道怡园北村农贸市场南侧空地,通过修补地面、设置垃圾桶、规范摊位等措施,既满足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需求,也方便了居民买菜;秦灶街道永怡路路口周边,建成的约3200平方米规范化疏导点,彻底解决了摊贩占道经营、油烟污染等问题,后续还将配套建设特色后备箱集市和便民停车场,进一步契合多元消费需求,让城市文明与人间烟火双向奔赴。
近年来,我市先后对桃坞路、八厂九街、平安路、红光巷、德民路等110条道路街巷实施了环境整治,通过改造修复路面、新增绿化小品、规整电缆管线、施划停车泊位、规范户外广告、提升店招标牌、整治私搭乱建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深化城市环境“微治理”行动,让更多市民在城市发展中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