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维杰(左)
11日,走进位于通州区东社镇的江苏酱鼎酒业有限公司,一坛坛美酒在酒库中静静酝酿。“这是合作社新建的白酒加工厂,酿酒需要大米、玉米、稻壳,正好消化了合作社种植的200多亩稻麦,还能辐射周边千亩农田。”通州区高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维杰介绍。
三斤粮食酿一斤酒,附加值则提升数倍。“去年,酒厂年产白酒2400吨,南通市场占有率超80%,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生产、包装等工作。”李维杰说,“农业不能只靠初级产品,要向产业链要效益。”
2016年,26岁的李维杰带着对农业的热爱回到家乡通州。彼时,他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返乡青年”,而目标直指农业的痛点——传统种植模式收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父亲当了几十年村干部,他常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时常让我思考如何为乡亲们办点实事。”
带着这样的愿景,李维杰流转500余亩土地成立合作社,引入物联网技术,搭建高效农业设施,开展西瓜、葡萄、西红柿、菠菜等果蔬种植。“大棚里的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让作物始终处于较好的生长环境,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效益。”李维杰说,通过“大棚经济”,一亩地年收益从传统种植的2000元跃升至2万余元。
在向职业农民转变的过程中,李维杰敏锐地洞察到市场行情波动对于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影响。这让他萌生了深耕精品领域,实现农产品经济价值提升,推动合作社升级转型的想法。2018年,为深入了解西瓜关键种植技术,他奔赴东台西瓜基地,全程参与西瓜育苗到采收。
结合这段经历,李维杰在合作社的生产过程中,运用了覆膜控温技术,使西瓜在4月初错峰上市,这种“人无我有”的策略,帮他迅速占据了市场主动权。李维杰还注册了“亿木果”品牌,并对接沿江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引入智能温室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使西瓜中心甜度稳定在14度以上。合作社的“美都西瓜”多次在江苏“好西(甜)瓜”品鉴推介活动中获金奖,并成为上海江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招牌货”。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农户致富,李维杰还积极组织周边农户加入合作社,带领大家实现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变。“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给市场。”这是李维杰挂在嘴边的话。合作社壮大后,他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每年培训超500人次。目前,合作社成员已达104人。去年,合作社年销售额达2500万元,累计帮助160余名群众实现大幅增收,实现合作社农户平均亩产利润增加约8000元。
从“半路出家”的返乡青年,到掌握物联网、品牌营销、深加工技术的“行家里手”,李维杰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新农人”的蜕变。“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为我搭建了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扩大酒厂产能,将销售网络延伸至华东地区;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稻麦酿酒—酒糟养羊—羊粪还田—种植增效”的生态闭环;拓宽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共享红利。“农业不是孤岛,只有形成产业共同体,才能走得更远。”李维杰说。 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