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暖、实而准、不断线——“微关爱”照亮困境儿童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 2025-11-16 09:44:32 编辑: 苏敏 文章来源:
字体:

周日清晨,阳光铺满通州区金沙镇那间老旧小区的窗台,10岁的小甜(化名)早早收拾好东西,站在窗边,不时向外张望,她在等一束每周都会准时抵达的“光”——她的“爱心妈妈”。对于小甜而言,这束光照亮了她的童年。

小甜的“爱心妈妈”来自通州区大白青少年健康协会爱心团队。自去年9月承接通州区妇联“一户一策”困境妇女儿童家庭精准微关爱项目服务以来,该协会已助力6个乡镇、26个家庭、28名孩子走出困境、拥抱成长。

小而暖:

温情陪伴,点亮心灵之窗

小甜与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去世后,奶奶又因腿部骨折行动不便,这个家一度陷入“行动难、辅导难、情感支撑难”的多重困境。

在“一户一策”项目执行中,大白青少年健康协会爱心团队开展深入走访,捕捉到了这个家庭的情况。很快,一份“个性化”关爱方案落地:每周日,爱心妈妈黄老师接送小甜上兴趣课,家庭教育王老师辅导作业,再将她安全送回家。

“爱心妈妈的出现,填补了她成长中缺失的那份陪伴。”团队负责人说。每周日的相处,是奔波于补习班的路,更是母女般的温情时光:听她讲学校趣事,帮她解成长烦恼,用一遍遍的鼓励和一次次的关心浇灌她幼小的心灵。

“我们团队中不少志愿者从事困境儿童帮扶服务很多年了,对帮助这些孩子有着丰富的经验。”协会负责人介绍,专业和经验也是区妇联最终把项目交给团队的原因之一。团队成员费婷婷与“女儿”小怡(化名)的故事常被志愿者们作为“范本”。小怡从小失去父母的陪伴,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性格非常内向。初次见到小怡时,她怯生生地躲在奶奶身后,眼神躲闪。那份胆怯,让费婷婷心疼不已。费婷婷认为除了物质帮助,更要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于是,费婷婷带着自己与小怡年纪相仿的女儿一起加入了帮扶。

疫情时的一包口罩,“六一”节的一顿肯德基、一次书城之旅,生日时的一个蛋糕,春节前的一件新衣……费婷婷将这些微小的关怀一点点嵌入进小怡的生活。五年过去了,曾经内向羞怯的小姑娘如今会主动迎上来问候,会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和喜怒哀乐。去年大年三十晚上,费婷婷收到的第一条新年祝福,正是小怡用奶奶手机发来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在孩子绽放的笑容和敞开心扉的瞬间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实而准:

精准滴灌,回应真实痛点

“我们做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有效解决困境家庭的‘燃眉之急’。”关爱的核心在于“精准”,它不仅仅是物质捐助,还是针对每一户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真正让家庭走出困境,重塑“造血”功能。一年来,协会按照帮扶项目要求,深入走访听取需求,制定具体帮扶方案,精心组织服务人员,通过系统而温暖的陪伴,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在“一户一策”项目的推进中,这样的精准帮扶正在系统化、制度化。“现在真正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很少,他们更需要的是有人关心、有人引导。”一位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说道。现在每一户困境家庭都配有三位角色:一位爱心妈妈,负责日常陪伴与情感支持;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一位心理老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实现“生活关爱、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全方位覆盖。

在通州区十总镇,17岁的女孩小敏(化名)从小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父亲是外地人,在她出生后便离家出走,母亲是聋哑人,长年在外打工。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小敏性格敏感孤僻,初中时独自租住在车库,靠电饭锅煮面条度日。进入学校后,因与室友相处不好,再次搬到车库租住,外婆每天需坐公交车往返陪护。

了解到小敏的情况后,帮扶小组迅速介入。心理老师定期为她做沙盘治疗,疏导内心压力;爱心妈妈频繁与她谈心,给予情感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师则联系学校班主任、系主任,共同商讨帮扶方案,还专门邀请小敏的母亲回家参与沟通。多方努力下,小敏逐渐打开心扉,甚至主动参与公益活动。

不断线:

长久守护,陪伴一路成长

“有些孩子,我们从小学一直帮到上大学。”团队成员、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民警邢蕾讲述了她与一名六指女孩小顾的故事。2012年,邢蕾结识了这个被收养的孩子:父亲残疾,家庭贫困,没有户口,一只手还有六根手指。邢蕾协助她办了户口,还联系通州区人民医院为其做了手术,后来更是直接将她接回家中照顾,帮她做饭、洗澡,视如己出。

孩子从小学读到高中,邢蕾一路相伴:找老师补课、陪她看病、送她生日蛋糕、帮她填报志愿……如今,小顾已是一名大三学生,每年假期仍会来看望她。

“我们之间的联系从未断过。”邢蕾这样说,今年的中秋,小顾因学业繁忙没能回家,提前买了月饼送给她的“邢妈妈”。“当你成为爱,一切资源都会向你涌来”。邢蕾回忆起她的爱心之路,在“分身乏术”的时候,家人、朋友都给予了她支持和帮助。

这样的“不断线”正是“微关爱”最具韧性的力量。它不是一次、两次的简单慰问,而是长期的、持续的、有温度的温情陪伴。

关爱困境儿童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河,细水长流,温润无声。在通州,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正以“小而暖”的举动、“实而准”的帮扶、“不断线”的坚守,织起一张张守护网,共同托举起困境儿童的明天。正如那束每周日准时抵达的光,不耀眼,却足够照亮一个孩子往前走的路。

记者陈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