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新农人”:科技“金扁担”挑起致富美好希望
发布时间: 2025-11-16 09:41:20 编辑: 苏敏 文章来源:
字体:

近日,通州区刘桥镇苏池村2组的连片稻田里,几台大型收割机轰鸣作响,勾勒出一幅金色的丰收画卷。农场主吴泽明站在田埂上,看着稻谷从收割机倾泻入车,脸上写满喜悦,他指着忙碌的农机感慨道:“这些家伙,就是咱‘新农人’的‘金扁担’!”

2020年以前,吴泽明还是一名宾馆纺织品供销员。每次返乡,看到村里不少土地因劳动力外流而闲置,他心里不是滋味:“好端端的田地不能荒着,得把这些地盘活,让土地产出应有的效益。”带着这份对土地的情怀,吴泽明拉着女婿一同“扎根”乡土,注册成立了泽明家庭农场。从最初流转的几十亩零散地块,到如今集中连片的602亩规模,这位“新农人”不仅让闲置土地重焕生机,更在田野间蹚出了一条规模化农业发展之路。

“搞农业不能光靠老经验,得让科技当‘主角’。”这是吴泽明转型务农后最深的感悟。在水稻种植环节,他使用“侧深施肥”技术:在水稻机插秧的同时,将肥料精准、集中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中,实现了施肥与插秧的“一步到位”。“与传统撒施相比,侧深施肥减少了20%到30%的化肥用量,亩均增产却能达到68公斤至132公斤。”吴泽明算了一笔账,不仅省了2到3次人工施肥的成本,肥料利用率还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今年,泽明家庭农场主打的“宁香粳9号”“南粳8911”两个优质水稻品种,预计亩产可达1250斤左右,丰收已成定局。这份丰收的底气,源于农场对农业现代化的精耕细作。吴泽明主动承接了区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的“土肥耕作试验”任务,将16亩田打造成绿色种植的“试验田”。“通过科学测土配方、精准定量施肥,我们正在探索既能保护耕地地力,又能提升稻米品质的种植模式。”吴泽明介绍,目前农场已实现从耕种、插秧、植保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4台烘干机与1000平方米仓储车间组成的“后处理流水线”,确保“湿粮及时烘、安全存”,让粮食品质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控,“从稻谷收割到加工成大米走上餐桌,最快只要3天”。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品牌是翅膀。吴泽明去年还为自产大米注册了“苏池”商标,让“家门口的好米”有了专属“身份证”。如今,“苏池”大米凭借颗粒饱满、口感软糯的品质,也在本地市场渐渐打响名气,成为农场增收的新增长点。

在通州,吴泽明不是个例,他是无数农人的一个缩影。他们正用科技这条“金扁担”,一头挑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沉甸甸责任,一头挑起增收致富的美好希望。 记者 黄艳鸣 通讯员 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