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早,长江之畔的开沙岛秋意渐浓,江风裹挟着芦苇的清香掠过林地。两名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员再次来到开沙岛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区,沿着沿江线开展生物多样性秋季观测工作,并检查前期安装的红外相机设备及捕鼠笼。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财富。多年来,通州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从率先开展本底调查到构建智慧观测网络,从单一保护行动到多元协同治理,用科学观测数据记录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如今的通州,珍稀物种频频现身,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率先探索到系统观测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在调查,关键在摸清“家底”。早在2015年,通州便在全省率先迈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一步,启动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那时候全省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倪敏介绍。
观测团队历时一年多,走遍了通州的湿地、林地、农田、水域等各类生态区域,通过实地勘测、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对区域内的动植物资源进行全面排查与系统梳理,最终形成了“一个报告、三份清单”的丰硕成果,成功记录物种1340种,全面厘清了区域内生物资源的分布与构成,为通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搭建了坚实的基础框架,让区域生态“家底”首次有了清晰的“户口本”。
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单一的本底调查已难以满足动态监测的需求。2022年,通州聚焦生态敏感与物种富集的关键区域,筛选开沙岛、石港农田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四季动态观测。“与2015年的本底调查相比,2022年的观测实现了从‘一次性摸底’到‘常态化跟踪’的转变,通过对物种生长、繁殖、迁徙等过程的持续监测,进一步掌握了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倪敏介绍,此次观测成果同样显著,新增记录物种57种,使通州累计记录物种达1397种,不断丰富的“生态台账”,成为通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最直接证明。
今年,通州在原有观测区域基础上,首次将益民和溯天污水处理厂生态缓冲区纳入长期监测体系,实现了对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同观测,让监测范围更全面、覆盖类型更丰富。通过3次关键观测,通州构建起了循序渐进、持续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撑。
从人工监测到智慧升级
10月27日下午3时许,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前,观测员鲍旭旭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从设备包中取出红外相机,将其固定在灌木树干上,反复调整拍摄角度,确认已经开机。张帅则在不远处安置鼠笼,笼内放着火腿肠、饼干等食物,笼门设计成“触碰式”,一旦有松鼠、田鼠钻入便会轻轻闭合,既不会伤害动物,又能准确记录物种信息。
10月28日上午,在石港九圩港河的岸边,鲍旭旭手持采样瓶,将长杆探入水中,缓缓收集表层、中层和底层的水样。“这里面藏着大秘密,鱼、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DNA都溶解在水里。”他举起采样瓶,阳光透过瓶身,能看到水中细微的浮游生物在游动,“带回实验室后,通过显微镜观察、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就能知道这里有多少种水生生物,比传统的渔网捕捞精准多了。”
“今年,我们广泛应用了红外相机观测、eDNA检测等科技手段,弥补了单纯人为观测的不足。通州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智慧升级’新阶段。”通州区2025年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总负责人王润松介绍,eDNA技术通过提取环境中游离的DNA片段,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目标物种分布,具有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优势;红外相机则能24小时连续监测,真实记录野生动物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情况。“这些智能手段如同为生态观测装上了‘智慧之眼’,让更多隐秘的生态细节得以展现。”
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是监测手段的革新,更是监测成果的突破。今年夏季观测时,观测团队正是通过观测员“火眼金睛”的发现和相机的精准记录,在开沙岛东北部林地首次捕捉到寿带鸟的踪迹。“寿带鸟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它的出现被视为区域生态良好的标志。能拍到它,比中了奖还开心,这说明开沙岛的生态环境是真的好。”王润松欣喜地表示。
从单一保护到生态共荣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生态修复、科普宣传、区域共建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近年来,通州始终坚持系统思维,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科普宣传为纽带,以区域共建为支撑,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保护治理体系。
一直以来,通州都将栖息地保护与优化作为核心任务。今年,为进一步拓宽监测范围,通州在原有开沙岛、石港农田等固定观测区基础上,将益民和溯天污水处理厂生态缓冲区纳入长期监测体系,实现了对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同观测。“这两个生态缓冲区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可以为两栖类、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创造多样化的觅食、繁殖和庇护场所,它们不只是‘人造自然’,更是弥补自然生态损失、连接生态孤岛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工具。”王润松说。
通州还创新形式、拓宽渠道,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联合南京大学在开沙岛梦幻岛风景区内建立了通州区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科普点,自科普点设立以来,已服务各幼儿园、中小学体验研学超1万人次,接待公众科普旅游12万人次。同时,结合新一轮观测成果组织编制《通州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图册》,收录辖区内45种重点物种,封面印着开沙岛的小天鹅群,内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物种特征、生活习性及保护现状,不仅发放至中小学、社区,还在政务服务大厅、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免费供市民取阅。
如今的通州,累计记录物种1820余种,珍稀物种频频现身,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倪敏表示,“十五五”期间,通州将启动区域生物多样性第二轮本底调查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守护好通州这片“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