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写作的里子,写作是阅读的外化表现。阅读如水,写作如水上之舟,水涨船高,水枯船搁浅。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历来是文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阅读是写作的里子”,这一观点或许有些偏执,但也并非毫无道理。从我个人的写作、工作和生活体验来看,我倾向于认为一个写作者不能光写,还得多读。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内核,更是写作者不可或缺的养分来源。
一个没有足够的阅读训练和阅读积累的写作者,是难以想象的。要么这个写作者是天才,打娘胎里出来会识文断字,就穷通一切,就能出口成章;要么就是个华而不实的吹牛专家,就像一个压根没有拜师学艺却声称能够建造工程的木匠那样,刨木料不知道该用菜刀还是铁锤。
阅读是涵养气象、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历史、思想,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对于写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阅读是增长技能、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人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正如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阅读积累,使我们在写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阅读是写作的里子,写作是阅读的外化表现。阅读如水,写作如水上之舟,水涨船高,水枯船搁浅。
现实生活中从来不读书的写作者有没有?有,这种人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上,比如从来不读诗,凭感觉写一些七长八短的句子,声称自己是“诗人”的;从来不读散文小说,写一堆所谓故事(往事),声称这就是散文小说的。胆还特别大、自信心还特别足,动不动就整出厚厚几大本,以为整出一堆文字就是作品。
倘若自己掏钱,不幸被见钱眼开的文化公司买书号出版了,是很能吓唬人的。
从我遇到的数十本这样的书来看,里面有没有好东西?有。有可读的段落和句子?也有。只是没有章法、没有意境、没有策略,就像半岁前的小孩咿咿呀呀说话,仿佛一个眉毛胡子一大把的人装嫩说天语。
小孩子说天语很可爱,可不读书而胡写,差不多就等于自恋的人用图书的形式告诉大家他已自恋到什么程度。
在这群人中,还有一类五六十岁的人声称自己是读过书的。问读过什么,什么时候读过。回答说,二十多岁的时候读过,读过《半夜鸡叫》《金光大道》。也就是说,二十岁之后三四十年再没有读过别的书——这能叫读过书吗?
读《巴黎圣母院》只读得懂青少版的,不叫读过书。
其他书都没有读过,就只读《巴黎圣母院》的,也不叫读过书。
写作者的阅读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经典阅读,就是阅读经典。经典阅读让我们看到文学里程碑式的标杆,看到范本,看到坐标。写作技法,素材的处理技巧,叙述技巧等等,都摆在那里,不管出于偷懒,还是美其名曰借鉴,融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稍加拓展,便能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独具个性的东西。
一种是泛阅读,就是阅读当下的期刊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此种阅读向来不被名家认可,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泛阅读其实挺有趣的,在广泛而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发现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检验,说不定就成为新的传世经典。这些作品说不定既没有引起读者的注意,更没有引起评论家的注意,也没有获奖——对于今天的作品,即使获了各种各样的奖项,也无法保证几十年上百年以后还有人提到它。现成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红极一时的好多作品,当时有人预言这批作品肯定是传世之作,可是到今天,连作者本人都不愿意提及这些作品。一部作品的传世,不靠官方的界定,也不靠几个评论家的赞誉,而是靠读者和时间。——我们靠自己的阅读,判断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泛阅读的过程,是发现经典的过程。
既然知道好作品不一定是获奖作品,你是选择写好作品呢,还是选择写获奖作品?能熟稔运用文字写作的人,都不笨。
从前读武侠小说,我特别着迷“吸星大法”,这种武功非常神奇,不但能够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能够在过招的过程中,将对方门派武艺中有用的部分吸收过去,而成为自己功力的一部分。
前几年我特别请教一个武林高手,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回答,他说这种功法在武术界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历史上曾经有过,可惜已经失传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武术上没有,文学上却可以有。不要以为阅读经典才会长进,有时候读一般作品所获得的长进比读经典作品获得长进更大。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各个方面都太优秀了,成为你无法同时逾越的屏障;而且读的人太多,经典作品的每一种优秀都有可能被别人借鉴过了,你再去使用,等于是在重复别人。
可在这种泛阅读过程中,我们去粗取精,吸取别人作品中有用的那一部分,立即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发现别人哪个地方写得不好,在创作的时候,主动避开,或者在阅读的时候就已经替自己和那个作者探索寻找破解之法,即使一时没有找到答案,到自己创作的时候,也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是文学创作上的“吸星大法”。
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不同于一般读者,一般读者主要是读故事,围观,而写作者的阅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筛选,除了欣赏之外,还要鉴别这部作品的优劣长短,选取自己有用的东西;第二阶段是调整组合,对自己所选取的有用的东西进行合理分类,语言归语言,叙述技巧归叙述技巧,把这些东西进行有效整合,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第三个阶段是突破拓展,对所吸收的东西,不能原封不动照搬照用,必须有所突破,别人的海拔只有一百米,你的高度必须选择超过一百米,别人是四边形的,你不妨换成多边形,别人是扁平的,你不妨是立体而多维的。第三阶段说起来简单,真正要达到必须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才可能成为现实一种。
阅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文学界永恒的话题。这种关系天然而内在,仿佛一种神秘的因果关系,将两者紧密相连。阅读的程度往往决定了写作的水平。一个不阅读的作家,很难想象他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写作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活动,它需要作者独自面对内心的世界,挖掘思想的深度,寻找灵感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地方可以商量,也没有商量的余地。作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他们需要考虑清楚,认准目标,然后勇往直前。
“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阅读不仅是必要的修养,更是一种必备的素质。一个独特而丰富的阅读经历,会使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因为独特,这些作品才会让人眼前一亮,成为文学世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