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姝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内蒙古草原上几名男女手里攥着纸片,站成一排,纸片随风飘舞。这一视频随即引发了热议,有网友称,现场抛撒的是可降解的糯米纸,也有网民提到这是模仿流行的“撒纸舞”,但更多人质疑此举是污染环境,是对生态的破坏。
这一争议的背后,实则是对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边界的叩问:当大自然遭遇人类的创意表达,我们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守护天地大美?答案无他,唯有以敬畏之心划定自我行为的边界,让尊重自然成为文明旅游的底线共识。
随着短视频平台兴起,有人为博流量“打卡式旅游”“表演式参与”,有人在丹霞地貌刻字,有人在喜马拉雅燃放烟花,也有人为拍摄“绝美照片”闯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这些行为看似是个人自由,实则是将自然环境作为自己的“背景板”,将生态保护让位于自我炫耀。
真正的文明旅游,应当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敦煌莫高窟为保护壁画,严格限制每日游客量;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要求游客保持10米以上距离,禁止使用闪光灯拍摄,这些措施的背后,正是对“尊重自然”原则的坚守。正如生态学家马世骏所言:“对待自然的最好方式,是让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当旅游行为越过尊重自然的底线,再冠冕堂皇的“创意”也只是对自然生态的冒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守护它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工作,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从个体层面看,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在自然景区不随意丢弃物品、不追逐野生动物、不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将环保融入日常生活,从爱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从随手关灯、绿色出行等点滴小事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点滴小事恰恰是对生态最大的守护。
从社会层面看,景区应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管理,强化监督并明确禁止破坏生态的行为;媒体也应减少对旅游打卡的流量追捧,转而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从而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句词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相安无事的理想状态,这背后正是对自然深沉的敬畏之心。无论是旅游打卡还是日常行为,唯有将敬畏自然内化为文明自觉,才能让自然美景真正成为代代相传的公共财富。文明旅游无轻重,生态保护无小事。愿每个人都能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让“保护生态”从一句口号融入自我血脉,融入生活日常,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