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南通大学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支扎根江海大地、深耕再生医学领域三十余载的团队,以“教书育人、治学修身”为笃行准则,以“爱国奉献、勇攀高峰”为精神底色,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中践行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内核,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团队的生动典范。
板书传薪编教材 育人生态筑根基
“如何‘诱导’或‘劝说’一个干细胞,让它心甘情愿地变成我们想要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这是南通大学日常课堂上的瞬间,该校吕广明教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黑板上,不仅有文字、公式,还有各类细胞的解剖图、示意图。这手中的粉笔,不仅是学生和知识的桥梁,更承载着师德与敬业。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日新月异,但吕广明仍然孜孜不倦地写着板书、绘制着解剖图,依旧保持着数十年前的风貌。
“上世纪80年代初登讲台时,条件有限,板书是主要教学工具。如今多媒体设备普及,但我仍坚持写板书。”吕广明擦拭着黑板边角的粉尘,语气坚定,“PPT切换快,学生容易‘走马观花’,而板书能随着讲解节奏推进,让学生跟着思路思考,重要知识点还能反复强调。”
这种“板书育人”的传统,在团队中代代相传。教师沈宓是团队培养的博士生,如今她教《再生医学》时,仍会用板书分步骤推导;青年教师从猛博士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课堂笔记,“吕广明老师画的细胞解剖图比教材还生动逼真”。
在教材建设与育人体系搭建上,团队同样彰显担当。2010年前后,再生医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国内高校缺乏系统性教材,学生只能查阅零散文献。团队敏锐捕捉学科趋势,2011年在临床、口腔、儿科等专业开设《再生医学》课程,同步启动教材编写。南通大学本土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教授亲自审核每一章内容,对“干细胞分化调控”“组织工程支架制备”等核心章节组织反复讨论,仅“神经再生微环境”一章就修改8版、耗时11个月,还邀请美国杜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专家提供国际视角。2012年,我国首部《再生医学》本科生教材出版,被全国28所高校选用;2024年,团队又参与编写“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进一步完善学科教材体系。
依托优质教材,团队构建起“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科研反哺—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课程教学中开设“医工交叉融合课程”,将生物材料研发与临床医学需求结合;在创新实践环节,依托“大学生创新项目”,近五年指导学生完成40余项,15项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在科研反哺方面,让学生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多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在产教融合方面,与长三角23家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学术导师与产业导师,毕业生90%以上进入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顾晓松教授常说:“育人如同培育种子,要提供沃土,更需要像灯塔一样,为其指引方向。”这支团队用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让知识传递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目前,该校杨宇民教授领衔的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教师团队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了生物学博士点,推进“新医科+新工科”交叉平台建设,开设医工交叉融合课程,着力培养生物学和再生医学方向的专业人才,形成了面向产业需求的“科研—教学—产业”协同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攻坚破难题 临床转化济民生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是全球医学界的重大挑战,常导致患者靶肌萎缩和肢体残疾。自体神经移植虽为治疗金标准,但神经来源和尺寸限制了其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国内神经修复领域长期依赖进口材料,价格昂贵且适配性差,顾晓松教授带领团队立志“研发中国人自己的神经移植物”。初期条件艰苦,团队在不到8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周末与节假日无休;没有自动合成设备,就用手工搅拌壳聚糖溶液;为测量材料力学性能,骑自行车20公里去外校借用仪器;还曾赴上海、北京等地图书馆手抄文献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成功突破传统添加交联剂、表面活性剂成型的技术障碍。2005年,研发出第一代壳聚糖神经导管;2010年,优化后的第二代产品进入临床试验;2020年11月,“周围神经修复移植物”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上市,其壳聚糖导管与PGLA(聚乙交酯丙交酯)支架的组合结构为国内外首创,入选“中国2020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为国际医用人工神经领域带来了重要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突破。目前,该产品已在全国32家三甲医院推广,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超过92%的成功率。《Science》期刊评价:“顾晓松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的开拓者。”
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难点、重点,被视为百余年来世界临床医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在南通打工的朱女士不幸被机器轧断了上臂,被紧急送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接受抢救。经过紧急处理,朱女士的性命得以挽回,但离断的上臂再植后,却面临着严重的神经缺损问题。这让年仅29岁的朱女士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失望之中。
“朱女士上臂正中神经缺损达50毫米,尺神经缺损更是长达80毫米,这对上肢功能会造成严重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切取患者下肢数倍于缺损长度的腓肠神经做自体神经移植,“这不仅会造成新的创伤,还可能带来新的功能障碍。”顾晓松教授得知病例后,组织了专家团队进行讨论。经过全面评估,他提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壳聚糖-PGLA人工神经移植构建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的创新方案获得一致通过。在顾晓松教授的指导下,朱女士接受了组织工程神经的修复方案,并成功进行了手术。
术后长期随访显示,朱女士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损伤神经的保护性感觉恢复,患手可以完成屈伸、旋转、抓持重物等日常活动及部分精细操作,自主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且长期评估安全有效。目前,朱女士已恢复正常的社交、生活,重返岗位,成为一名机械操作手。该病例发表于国际期刊《当前干细胞研究与治疗》(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批运用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临床案例。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顾晓松教授领衔成立了“周围神经损伤与组织工程修复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利用这项尖端技术修复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14例,最长缺损达到20厘米。团队在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领域持续领跑全球,近五年发表相关SCI论文526篇,数量排名全球第一;研发的“数字中医人”人工智能系统,已进入临床应用。
通医精神传薪火 勇担使命向未来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原南通医学院工作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在“传承通医知识分子群体精神 造就新时代通大优秀青年人才”院士访谈会上,顾晓松教授分享的往事,让在场青年教师深受触动。彼时,以顾晓松、汤锦波为代表的“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在简陋条件下攻坚克难:汤锦波教授提出“肌腱愈合新理论”,顾晓松教授开创组织工程神经研究方向,团队先后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形成“立志成才、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通医精神。
三十余载过去,这一精神在团队中代代赓续。年过七旬的顾晓松教授,仍坚持每周到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为研究生开设“科研方法论”课程;杨宇民教授每天清晨7时就到实验室,周末无休,带领团队推进科研项目,团队被评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神经组织工程创新团队”。这种“传帮带”的氛围,吸引了众多海外人才归国加盟。
2022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吴丽博士,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与丈夫一起加入团队。“刚回国时,我对国内科研体系不熟悉,顾晓松院士帮我梳理研究方向,杨宇民教授为我对接资源。”如今,吴丽的“癌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申请专利15项。
像吴丽这样的海外人才,团队已引进12人,其中8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计划”,海外归国博士陈罡现任医学院院长,负责“神经再生微环境调控”项目,“老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坚定了扎根祖国、服务地方的决心”。
精神的力量,也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2025级生物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陈秋彤参与了“神经移植物降解性能优化”项目。她说:“通医精神让我明白,科研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我希望未来投身神经再生研究,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建设示范活动,是实验室党建业务‘一融双高’的又一成效体现。”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系)党总支书记龚蕾蕾也是团队一员。“一直以来,团队充分发挥顾晓松院士的头雁效应,秉持优良师风,传承发扬‘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龚蕾蕾说,“我们将继续勇担使命,以黄大年精神为指引,将通医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为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领域培养更多人才,产出更多突破性成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入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对这支队伍而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目前,团队发起成立了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产业转化之间搭建交流共创的桥梁,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团队还承担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研究”两项国家重大战略咨询项目,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政策提供咨询。
从板书育人到科研攻坚,从成果转化到精神传承,南通大学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教师团队始终以行动诠释黄大年式教师的担当。正如顾晓松教授所说:“我们将以入围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新起点,坚守教育科研初心,培养更多‘懂技术、有情怀、能担当’的人才,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通大力量。” ·沈樑 范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