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我们的问题在这里一次就解决了!”在崇川区综治中心,一对老年夫妇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他们为孙子小钟的抚养问题奔波多时,综治中心启动多部门协同机制后,法律援助中心、法院、检察院、妇联等部门迅速响应,圆满解决了困扰这个家庭多年的难题。
这个温暖故事的背后,是崇川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级综治中心体系建设,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功能融合:从“多地奔波”到“一站解忧”
在唐闸镇街道横河社区,一场因“叠罗汉”违建引发的邻里纠纷曾让整栋楼不得安宁。二楼业主占用公共平台搭建棚屋,三楼业主随即在违建顶上再加建,双方互相投诉,矛盾不断升级。社区综治中心联合街道城管部门,采取“分头疏导+联合协商+人性服务”的三步调解法,既讲法理又通人情,最终成功拆除违建,也拆除了邻里之间的“心墙”。
得益于对三级综治中心功能的系统性重塑,这样的场景在崇川已成常态。
在区级层面,5000㎡的区级综治中心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枢,构建了功能明确的“服务矩阵”:“全科受理”窗口集成多项便民服务,让群众“进一扇门,办多件事”;“多元解纷”单元囊括仲裁庭、法庭、专业调解室,形成“受理—分流—调解—仲裁/诉讼—信访化解”的递进式纠纷解决链条。
在街道和社区层面,治理的“末梢”被真正激活。街道中心嵌入便民服务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等实现“物理融合+业务联动”;社区中心则依托网格党群服务站,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服务前台”,确保群众诉求“就近办、高效办”。
从社区到区,功能的深度融合让社会治理从“物理叠加”迈向了“化学反应”。
今年年初以来,全区三级综治中心累计受理群众诉求事项超10000件,受理率100%,办结率与满意率均超过95%。永兴佳园社区,王阿姨家的空调漏水纠纷在社区综治中心半小时就得到解决:“本来都想打官司了,没想到在社区就把烦心事化解了!”
机制创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
“没想到各部门真能一起坐下来替我们想办法!”原元件一分厂职工于某某等17名老职工为工龄认定奔波多年,屡屡因政策壁垒碰壁。在区综治中心牵头下,一场“破壁行动”迅速展开……
今年7月,区人社局、教体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桌上摊满历史档案和政策文件。“不能让老职工为历史遗留问题买单!”区综治中心主任刘峰说。经过反复推敲,中心提出“政策依据+民生实际”双轨方案,既守住政策红线,又通过经济补偿化解矛盾。当20万元补偿款发放到位时,老职工们热泪盈眶,“三十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治理效能的提升,关键在机制。如今,这套创新机制已形成标准化流程。
通过相关《实施方案》和七项配套机制,崇川区构建起三级联动、闭环管理的运行机制,明确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处理范围,确保问题有人管、矛盾不搁置、办理不超期、过程可追溯。
区综治中心采取整建制进驻、协同式进驻、专业式进驻、共建式进驻等4种形式,组织力量开展综合服务: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劳动仲裁等整建制进驻;纪委监委、公安、税务、住建、总工会、妇联等派驻工作人员协同式进驻;劳动人事争议、婚姻家庭、房产物业、房屋征收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按需进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退休干部、人民调解员等人员及法律专家门诊等机构共建式进驻。
在未成年人小钟抚养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案例中,这套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法律援助律师钱宁深有感触:“过去办理此类案件要跑六七个部门,现在综治中心一个平台就能调动所有资源,效率大大提升了。”
智慧赋能:从“人海战术”到“云上治理”
崇川区将“智慧治理”作为三级中心建设的核心引擎,推动治理方式从“人力密集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全区三级综治中心全链条应用南通市崇川区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如同“数字驾驶舱”,将窗口登记、网格排查、部门反馈等多渠道数据一网汇聚,构建集态势感知、分析研判、指挥调度于一体的数字化治理中枢,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智慧治理新范式。
此外,针对老旧小区安防设施薄弱的问题,崇川区深入实践“雪亮工程”,实现9006路视频监控正常使用。同时,通过整合汇聚全区一、二、三类现有各类视频资源5万余路,建成崇川区视频管理及智能运维平台。这些智慧安防设施已成为守护居民平安的“千里眼”,小区治安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2%,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更为亮眼的是,崇川区推动指挥中心、网格中心、综治中心“三位一体”融合聚能,联动释放“社情民意归集—协调联动指挥—监测分析预警—行政监督问效”功能,实现1+1+1>3的治理效果。智慧的“城市大脑”中枢,整合了12345热线、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平台,围绕社会民生、矛盾纠纷、风险防控等领域,实现信息交叉核验、线索靶向归集,不断强化分析研判与监测预警能力,驱动基层治理从经验依赖向科学决策跨越。“系统不但让我们看见问题,还能预判问题。”一名街道综治干部说。从调解邻里纠纷到预警消防隐患,从守护未成年人到服务老年群体,智慧治理的触角已延伸至崇川区的每个角落。 本报记者 苗蓓 陈静 本报通讯员 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