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型生产关系角度看“苏超”经济
发布时间: 2025-11-10 09:30:32 编辑: 俞鑫城 文章来源:
字体:

袁谅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点燃全民消费热情、重塑区域经济生态,被网友亲切称为“苏超”,演绎了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苏超”以其“城市荣誉+全民参与”的独特模式,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破圈,成为现象级群众体育品牌,为观察新型生产关系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

“苏超”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上。传统体育赛事主要依赖门票、赞助等传统要素投入,而“苏超”则打破了这种单一模式。通过数据要素的广泛应用,赛事实现了精准营销和供需匹配。数据要素的配置使企业决策更加精准,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在“苏超”运营中得到完美诠释。技术要素的创新应用同样功不可没。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参与,使赛事全网话题量破百亿,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这种技术赋能的生产关系变革,正是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技术和数据的全面融合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颠覆性变革。

生产与消费关系的重塑

“苏超”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在于它重构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赛事通过“票根经济”发挥独特且关键的作用,有力推动着“苏超”链式消费。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分析认为,“在传统认知中,票根往往意味着消费行为的结束。如今,票根的价值得到延伸,成为连接用户与住宿、美食、交通等多场景的重要触点”。这种创新模式使“苏超”从单一的体育赛事,转变为供需高效对接的创新网络。江苏各地充分发挥“票根经济”效应,将赛事门票与景区游览、餐饮消费、购物优惠有机结合,打造“看比赛、游景点、享美食、购好物”的一站式文体旅商融合消费新场景。这种生产关系调整,有效打通了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新型所有制协同格局

“苏超”的成功,还展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协同共生。江苏省政府在其中扮演“规则制定者”与“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为市场主体提供运营空间。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赋能的协同机制,产生了“1+1+1>3”的效果。在宏观层面,“苏超”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共生的总体格局。国有经济在场馆基础设施建设、赛事前瞻性布局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经济则成为提升经济活力、优化市场供给的关键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在赛事运营、内容生产、服务提供等方面各展所长。这种所有制结构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苏超”注入了强劲活力。

人才培养与创新激励

“苏超”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人才培养与创新激励的平台。赛事调研显示,南通市的青训网络覆盖U8至U18,形成了完整的全周期青训体系。南通市作为全省首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格局,打造了职业梯队青训、市区校三级青训中心、社会青训机构和校园足球四类青训力量互促互通、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呼应了新型生产关系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没有新型劳动者,就难以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好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苏超”平台为培养足球领域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实践场景,通过赛事反哺青训,通过青训支撑赛事,形成良性循环。

区域协同与开放生态

“苏超”破圈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它构建了开放的区域协同生态。江苏省十三个地市经济实力相对均衡,孕育了“相互比拼、相互调侃”的良性竞争文化。这种区域协同关系,正是新型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分析认为,“苏超”立足江苏的经济与人文特色,自带文旅和消费基因,在巨大流量的推动下,有助于提升江苏全域一体、分工协同的优势。这种区域协同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举办“聚智苏超 共谋发展”专家座谈会,围绕放大“苏超”品牌效应、深化文体旅商融合展开深入研讨。标志着“苏超”正从单一赛事升级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载体,体现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要素流动与创新融合。

“苏超”赛场上的激情终会褪去,但这场赛事所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却将深刻影响区域经济格局。从“票根经济”到“链式消费”,从“政府主导”到“市场运作”,从“单一赛事”到“产业生态”,“苏超”以其创新实践,向我们展示了生产关系重塑如何释放生产力潜能。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传统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变革便应运而生。“苏超”正是这种变革的鲜活注脚,它告诉我们:唯有不断创新生产关系,才能释放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活力。

(作者系南通市委党校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海门区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