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飞
2025年11月1日,南京奥体中心点球大战终哨响起,南通队3∶4惜败,与“苏超”冠军奖杯擦肩而过。然而,当搭载亚军奖杯的大巴驶抵长江体育公园,3000名球迷以《光荣属于南通》的集体合唱与“城市英雄”的齐声呼喊,为南通队铺陈出一场真正意义的凯旋。足球竞技层面的“未圆满”,意外激活了城市精神层面的“再圆满”,也为我国体教融合、城市文化认同与长期主义实践提供了绝佳观察样本。它印证了体育竞技的本质——真正的冠军,源于对热爱的坚守;真正的荣耀,诞生于城市精神的生长。
青训筑基铸就长期主义英才。南通队在“苏超”的不凡表现,始于一场跨越十四年的深耕与坚守。当其他城市球队依赖职业球员“输血”时,该队39名注册球员中35人出自海门珂缔缘青训体系,其背后是“草根、校园、职业”三级金字塔的纵向贯通。这一体系的形成,离不开拖鞋厂老板李太镇十四年来与足球有关的跌宕经历——从筚路蓝缕在海门创建足球学校,到卖掉房产投入青训,再到四处“化缘”寻求投资,最终在政府与相关企业的鼎力相助下,推动俱乐部做大做强。正如李太镇在凯旋仪式上所言:“今天,我们在很多孩子的心中种下的不是一颗冠军的种子,而是一颗名为韧性的种子,所以让我们拥抱这份不圆满,因为它,我们的未来才会如此值得被期待。”这坚持背后,是两级政府的持续托举:南通市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俱乐部,为球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海门区将珂缔缘足球俱乐部纳入全区体育发展规划,通过场地支持、专项补贴减轻生存压力,并积极协调本地企业赞助,解决经费难题,更将珂缔缘的故事与精神作为城市名片广泛传播。这种“时间的力量”,最终具象为球员“白天做题、黄昏练球”的成长轨迹,使“团队进球最多、个人射手不争先”的战术风格成为未来社会核心素养的镜像,印证了长期主义在竞技体育中的有效性。
过程崇拜淬炼城市拼搏精神。11月2日,长江体育公园以拱门形式陈列南通队本赛季全部比分:常规赛十胜二平、淘汰赛5∶0胜淮安、4∶2胜无锡……这些数字被官方与民间共同阐释为“英雄勋章”而非“未登顶”的遗憾。三千球迷连夜返通,以“欢迎回家”的集体呼喊完成对南通队与冠军奖杯失之交臂的情感补偿。这种“过程崇拜”源自南通人对“拼搏”叙事的共鸣:狼山沉默、濠河奔涌,见证“雨中滑铲”“高温下奔跑”“体力透支后的咬牙”,也见证“南通加油”如何穿透看台抵达公共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正如球迷所言:“输得起的勇气,才是成长的开始。”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竞技“过程”对城市精神的重塑功能,曾被标签化为“县中模式”“清北流水线”的南通,以球场上的爆发力、战术执行力、团队协作力,反向验证了“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的教育理想在当代依然可行,实现了学术与体育由零和走向正和的语义转换。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奇迹诞生于每一次奔跑、每一次扑救、每一滴汗水。南通队的“未登顶”,恰恰用“拼搏”为城市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核。
文化交融激活开放包容基因。南通队的现象级热度,还隐藏着城市包容与开放的文化密码。李太镇,这位朝鲜族商人、拖鞋厂老板、青训奠基人,用十四年时间完成“外来者到内部人”的身份转换。他在南通华夏忠孝文化研究会受聘时说:“足球场上的‘忠’是对团队的担当,‘孝’是对传统的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与实践让珂缔缘青训不仅“出成绩”,更“出人格”。而李太镇的个人选择恰与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开放胸襟形成百年呼应:从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到今日支持“外来者”深耕青训,南通始终秉持“兼容并包”的大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张謇的爱国情怀、开放胸襟、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南通队的故事,体现着不追求“一超多强”的短视荣耀,而致力于“多元共生”的生态培育;不局限于“本土血脉”的狭隘认同,而拥抱“四海为家”的开放包容,从而完成城市精神谱系的接续与扩展。
“苏超”终章,南通队所获得的亚军奖杯在阳光下闪烁,其象征意义已超越竞技层面的“次优”标签。它是体教融合长期主义的实证样本,是城市精神“过程崇拜”的仪式载体,更是区域文化包容度的可观测指标。当小球员在绿茵场边写下“下次我要为南通赢”的愿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足球的未来,更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对“长期主义”“包容精神”“人文价值”的坚守。真正的荣耀,不在奖杯的高度,而在精神的厚度;真正的冠军,不在胜负坐标,而在成长轨迹。南通队以“未圆满”完成“再圆满”,或为中国足球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草根到职业”的路径探索,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体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作者系南通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