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通州区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通州拥有高标准农田55.8万亩,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5%。“大家可能不知道,以前的通州大部分土地都是零散分布的‘巴掌田’。”通州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这明显对比的背后,是通州打造的一套“生态密码”:种养循环,将养殖场废弃物“变废为宝”;硬件支撑,让高标准农田绿色高产;绿色增益,让生态牌变“致富牌”。
种养循环,让“污染源”变成资源
每次走进通州区东社镇景祥养殖场,想要看养殖的猪只能通过办公区的视频监控:几千头生猪分栏栖息在舒适区内,或悠闲踱步,或静卧酣睡。
“我们推行标准化封闭式饲养,不仅喂食自动化程度高,猪粪猪尿也是通过统一收集后集中处理的。”养殖场负责人屈文忠介绍,景祥养殖场创新采用“干清粪+干湿分离”处理工艺:将经分离机甩干的干粪进行堆积发酵,转化为固态有机肥;剩余粪水通过地下排污管引入黑膜沼气池深度发酵。
“发酵后的沼液与甩干粪渣,都是优质有机肥,可直接还田赋能种植。”屈文忠说,相比化肥,有机肥肥力持久、养分全面,更利于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他近两年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小麦、水稻、莲藕等作物,“我的农田都是尽量使用养殖场自产有机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化肥成本几十万元,农作物的产量及口感也都有了显著改善。”屈文忠说。
景祥养殖场的实践是通州推动“种养循环”模式全域落地的生动缩影。“我们通过构建‘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农田种植’的闭环体系,既从源头破解了养殖污染难题,又将‘沃土养地’的生态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全流程,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绿色高产筑牢了坚实根基。”通州区畜牧兽医站站长吴锋说。
硬件支撑,让高标准农田绿色高产
近日,位于通州区金沙街道的万亩粮田示范区内,数台大型收割机在田垄间穿梭作业,在广袤田野上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壮美画卷。“今年基地水稻亩产预计可达1230至1260斤,较去年增产超两成。”基地负责人黄健表示,基地的丰收与科学的田间管理以及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息息相关。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稳产增收的“粮袋子”,更是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近年来通州通过针对性的基建升级,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守护生态、循环利用的“绿色载体”。
通州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田退水处理流程:每片农田退水先经沉淀池截留泥沙,再通过生物滤池分解残留农药与氮磷养分,最后经水生植物带吸附杂质。全程拦截污染物,避免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直接汇入河道,牢牢守住区域水体生态底线。9年间,通州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从65%提升至92%,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全区的节水率达10%,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不仅如此,在农田生态化改造试点中,通州还充分利用项目区排灌沟渠、河塘等进行疏浚改造与生态提升,构建农田退水利用和生态净化系统,力争实现“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的目标,确保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成效双提升。
绿色增益,让生态牌变“致富牌”
秋阳潋滟,稻谷飘香,正是水稻丰收的季节。一点开通州区打造的“通香味来”农业电商平台,十总、东社等地的优质稻米已经陆续上架。刘桥镇蒋一村是个农业大村,“新大米还没有上市,就有好多老客户前来订购。”村党总支书记帅斌说。
通州是稻米种植大区,常年保持约36万亩水稻种植规模,“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9036等主打‘软糯香甜’的品种,以及南粳46、宁香粳9号、金香玉1号等特色品类是我们主要种植的品种。”通州区作栽站副站长周浩介绍,全区种植的优质食味品种稻米占比超95%。
如何让一方沃土,结出“高品质”产品,通州区全面融合推广“良种、良田、良法、良机”四良技术的同时,注重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生产中全程坚守“绿色、优质、高效”目标。截至目前,全区有44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85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300亩以上有机农产品主体2家,产品7个;11.63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认定。
“我们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更筑牢了稻米等产品的‘绿色底色’。”通州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如今,通州优质稻米、蔬果等的“绿色招牌”已初见成效——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9.5%,“这些带着‘绿色认证’的稻米不仅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更凭借稳定的品质打入外地商超、电商平台,实现产品溢价,让‘生态牌’逐渐变成农户增收、产业增效的‘致富牌’。”
通讯员 童轩
记者 黄艳鸣 任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