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博物馆举行文物捐赠仪式 两件藏品反映了清末南通地区的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 2025-11-08 09:39:49 编辑: 孙睿 文章来源: 南通网
字体:

晚报讯 6日,“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毕业文凭”“江苏通州师范学校毕业文凭”文物捐赠仪式在启东博物馆举行,这是保允正先生及其儿子保勇在2024年捐赠“启东大生分厂顺手机纱轮船牌”“大生第二纺织公司同人通讯录”“启东第二纺织公司职员证”后,再一次将其两件珍贵藏品无偿捐赠给启东博物馆。

这张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的毕业文凭,颁发于“宣统二年十二月”(1910年),证书载明学生保思焕,时年18岁,且详述了清末兴学背景,强调教育对“陶冶国民”“改良社会”的意义,同时记录学生保思焕的学业表现,经考核“功课品行均合格”,准予毕业。

据了解,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是南通近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张謇推动的地方教育体系一脉相承。这张证书补充了保思焕的学业进阶轨迹,也反映了清末新式小学教育的规范——从课程设置到毕业考核均体现了向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

另外一张江苏通州师范学校颁发的毕业文凭,颁发于1912年,证书明确该校学制为“本科五年、简易科二年、讲习科一年”。证书载明学生保思焕,时年21岁,江苏通州人,历期历年考试总平均分数为77分,毕业考试总平均分数为80分。该校校长为张謇,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开启了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这张证书不仅是保思焕个人学业证明,也体现了张謇 “兴学救国” 的理念——通过培养师资,推动基础教育普及,为地方实业、社会发展储备人才。

这两件文物是清末南通地区教育发展的珍贵实物见证,它们完整呈现了清末南通从小学到师范的教育链条,这种“学业—就业—实业” 的路径,是张謇“教育—实业”联动模式的典型个案。作为清末南通教育机构的原始凭证,两张证书在纸张形制、文字规范、印章样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研究近代教育制度、地方社会变迁的一手史料,进一步丰富了启东博物馆馆藏,也为研究张謇教育思想的落地提供了实物佐证。 记者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