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传粉昆虫生物学与授粉大会在南通举行。会议汇聚全球智慧,围绕传粉昆虫生物学研究及授粉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为推动全球传粉昆虫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一场国际学术大会,为何选址南通?这背后,是南通在传粉昆虫生物学与授粉技术领域多年来的深耕细作与生动实践。
智慧蜂巢 点亮现代农场
在大会观摩地点之一——海门区天籁村枇杷古园,枇杷古树虬枝老劲,迎风挺立。树影摇曳间,勤劳的蜜蜂成群结队地起舞,树底下一排排蜂箱散发出香甜的气味。“蜂箱里住的是我们的‘宝贝’。”天籁村“枇杷村长”陈华笑着说道。
作为传粉昆虫中的核心力量,蜜蜂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守护者”,更是农业生产的“隐形支柱”。“枇杷经过蜜蜂授粉后,既能减少落花落果,增加总产量,还能提高枇杷果实品质,保持古枇杷原有风味,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陈华介绍,经实测,蜜蜂授粉后古枇杷树坐果率提升35%,果实甜度提高2~3度,远优于自然授粉效果。“优质的枇杷果实,还促进了枇杷产业链的延伸,以枇杷花为蜜源的枇杷蜜浓郁馨香、甘甜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也为天籁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入。”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指出,全球粮食作物中约75%依赖于昆虫等传粉媒介授粉。“昆虫授粉可以直接推动农作物增产提质,作为一种‘藏粮于技’的战略,在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海门区常乐镇“A+智能温室工场”内,也有一批特殊“产业工人”——数万只熊蜂在草莓、黄瓜、番茄种植温室架设的蜂巢中“安家落户”。负责人李智军指着蜂箱介绍,“每箱熊蜂可以为近2亩农作物授粉,与传统人工授粉的方式相比,熊蜂授粉能够在增强作物抗病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大大节约人工成本。”
技术突破正在重塑昆虫授粉模式。蜂箱内置的传感器持续监测着温湿度、蜂群活性等关键参数;无人机搭载光谱仪在空中巡航,分析授粉覆盖率,精准率高达85%……李智军说,工场还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蜂群的活动数据,并构建出草莓/番茄授粉效率的预测模型,推动传统养蜂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华丽转身。
百年蜂缘 筑就学术根基
回顾历史,南通与中国现代蜜蜂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份传承始于清末状元、实业巨擘张謇先生。
教育,是张謇挽救民族危亡、致力报国强国的重要手段。“土地开垦、种桑养蚕、植树造林、兴养牲畜以及发展渔业”是张謇对农业发展领域的主张,即从“农、林、牧、副、渔”五方面来传承和革新农业技术。百年前,张謇胸怀“实业救国、教育兴农”之志,在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开创了地方农业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他还倡导“蜂、蚕之利,变渐兴”,率先引进活框蜂箱技术,让现代养蜂技术在江海之滨落地生根。
1938年前后,南通农科迁至上海复课,聘请留洋归国的冯焕文担任教授,他开设了我国早期系统化、科学化的养蜂专业课程,并将科学养蜂理念与良种蜂推广至华东、华南等地,拉开了我国现代养蜂学教育的帷幕。这一实践不仅延续了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理念,更让蜜蜂与南通结下了跨越百年的“蜂缘”。
此后,冯焕文教授在南通编纂《养蜂学浅说》,开我国现代养蜂学教育之先河,为我国蜂业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石。“养蜂是一宗有利国计民生的生产事业……”这是冯焕文写在《蜜蜂手册》里的话,从教几十年来,他一如既往地不断宣传、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养蜂的好处,让更多农民增加收入。
从张謇到冯焕文,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奠基,南通不仅见证了中国养蜂业的近代转型,更成为现代蜜蜂科学的启蒙之地。
甜蜜事业 开启绿色新程
在海门草莓种植基地——蜜蜂授粉技术集成示范区,设施大棚与蜂箱间,黑色管道如生态纽带般紧密相连。江苏偶来科技董事长陈晓顺站在智能蜂箱旁,向外国学者介绍:“这是我们的‘双卡双待’设计,两箱蜜蜂为一个大棚授粉,蜂箱还连通外部环境,让蜜蜂自由进出,实现棚内小环境与棚外大生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一番话,道出了蜜蜂同步服务农业与自然的生态友好密码,引得外国学者连连赞叹。
在农业领域,偶来科技联合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扬州大学等科研力量,开展授粉研究,在苏州太湖、崇明岛打造蜜蜂主题农场,构建“蜜蜂友好生态农场”。“一只小蜜蜂,不仅是传花授粉、采集蜂蜜的勤劳使者,更是农业生产生态友好性的‘评价官’。”陈晓顺介绍,公司打造“蜂选优品”,完善农产品生物友好性评价体系,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蜜蜂也很适合家养,能覆盖2.5公里半径生态区域。”偶来科技还在长三角启动城市养蜂试点,结果远超预期:两年内,项目区域授粉植物多样性从85种增至102种,提升了20%;红外相机监测显示,绣眼鸟、太阳鸟等访花鸟类活动频率提升了15%,生态廊道正在修复;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证实,单箱中蜂每年能为17种“近危”“易危”野花(如绶草、夏枯草)授粉,激活了局部生态链。“以小蜜蜂牵引大场景,这标志着蜜蜂的生物杠杆正在重构城市生态基底。”
“我们倡导共创、共享、共富的新蜜蜂经济模式。”陈晓顺说,公司积极开拓“农文旅+”跨界场景,从宠物养蜂模式、蜜蜂香草花园,到蜜蜂咖啡、蜂巢民宿、蜜蜂农场,再到“蜂选优品”供应链、生态集合店和养蜂俱乐部,全方位融入乡村振兴。
“售以蜜,不如授予蜂。”陈晓顺表示,未来还将建立“城市养蜂蜂群基因库”,培育适应家庭饲养、性格温和、不易分蜂的蜂群,推行“城市养蜂服务共建蜂享体系”,让更多人轻松参与城市养蜂,为生态服务,开启甜蜜事业的绿色新征程。
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