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生靠AI解说“读懂”历史、聋生用AI生成抽象概念图像学函数、孤独症学生借AI游戏练专注……本学期以来,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将人工智能融入特教教学全流程。针对盲生、聋生、孤独症学生等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量身打造个性化教学,不仅让课堂趣味倍增,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度与社会适应力显著提升。

创新场景,让特教内容可感可触
日前,视障部教师缪玲玲执教思政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用AI打破了视障学生的“认知壁垒”。“单纯口述很难让学生和历史产生情感联结,红色教育容易流于形式。”缪玲玲说,她将盲文与数字技术结合,用“触觉时间轴+AI音视频”构建“可触摸的历史”,更让AI模拟烈士对话,让英雄“亲口”与学生聊现代生活。
课堂上,同学们全程主导学习:课前用问卷星投票选重点,课上靠AI答疑解惑,课后用AI创作感悟。“好像真的‘见’到了历史,现在更懂‘强国有我’的意义了。”盲生陈梓奕说。
盲部中专三年级学生孙陈婧因视神经发育不良导致弱视。她曾凭借盲人门锁系统、路口声光安全提示系统获省青少年科技大赛奖项,如今更能熟练用AI辅助学习。“感觉自己能做的事越来越多。”孙陈婧说。

精准破题,助特教课堂因材施教
10月23日,南通特殊教育中心聋部中专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胡正波利用聋生视觉优势,引导学生用AI生成抛物线图像,直观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课后,依据AI反馈的课堂练习结果,推送量身定制的作业单,彻底告别“一刀切”。
“我们还会用AI做互动小游戏巩固知识,像豆包、DeepSeek这些工具都很实用。”胡正波说。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邵云介绍:“AI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帮我们精准对接每个学生需求的‘桥梁’。”
目前,该校已向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报送两个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典型课例,课例中融入的AI互动游戏、智能体模拟、实验场景还原等设计,成为特教课堂创新的典范。

传递温度,打造无障碍成长空间
在孤独症学生的课堂上,AI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兼任孤独症部教学的缪玲玲老师介绍,数学课时,AI设计的趣味游戏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力;情绪认知课上,6台由南通市律师协会、市律动江海公益服务中心捐赠的AI认知机器人,能为孩子们提供系统的训练,帮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盲部物理教师徐俐感慨,当全盲学生通过3D打印触摸到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他们在AI社交游戏中笑出声,“看到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技点亮心灯的过程”。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徐志辉表示,智能时代为特教带来了新机遇。“我们会继续探索,让AI真正服务于每个特需孩子,帮他们在阳光下活出精彩人生。”
作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