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微短剧《狂飙!球迷顺风车》剧照。
10月27日清晨,南通首部AI微短剧《狂飙!球迷顺风车》在南通开发区数字文化产业园顺利“杀青”。这部仅历时20天完成的微短剧是国内罕见的“苏超”题材AIGC微短剧,也是AI技术与体育文化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今年6月,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发起“剧动江海·燃情苏超”主题微短剧创意剧本征集,共收到23部以“足球·城市·梦想”为主题的作品,《球迷出租车》从中脱颖而出。“我们想把首次尝试留给‘苏超’,也想通过剧中主角为了城市荣誉奋力奔向赛场的精神,鼓励年轻人直面困难、勇往直前!”园区三颗柚影视负责人杨济妤道出了选择这一题材的初衷。
近年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格局。AIGC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传播特征,迅速崛起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新风口。《狂飙!球迷顺风车》的创作团队看到了AI技术与短剧结合的潜力。该剧讲述了南通队主力林海因父亲生病,错失团队大巴却又打不到的士,为了赶上当晚的决赛,无奈之下打到了一辆专门接送球迷的顺风车的故事。紧张刺激的赶路途中意外频发,啼笑皆非间收获了爱情及友谊。这种AI微短剧不仅代表了技术赋能下艺术创作的新突破,更开创了数字时代内容传播的新模式。与传统创作模式相比,AIGC技术能够将微短剧的创作周期从数周甚至数月缩短至数天,同时保持创作质量的稳定性。
同样是每集两分钟的播出时长,人演的微短剧和AI制作的微短剧有什么不同?记者在样片中看到,《狂飙!球迷顺风车》场景设置自然,巧妙融入南通主城区地标及开发区元素,人物样貌精美,动作流畅,故事情节紧凑完整,创意感十足。
“AI并不意味着一键生成,人还是起主导作用。”导演王文周坦言,每集短短两分钟的AI视频需要用到大量完整的分镜脚本。初期制作时,生成的观众反应要么过于夸张失真,要么缺乏赛事紧张感,仅这个细节就磨合了10多个版本。整个制作团队面对的不是成熟的制作工业,而是一组不确定性很高的模型和算法,必须根据技术去建立不断更新的AI制作体系、脚本、美术、动画。
“用科技来创作,AI制作不是单纯的电脑制作,更重要的是给人力做加法,让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都能有实现的可能,能更好地打开创作思路。”制作人潘健表示,在这部微短剧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南京队的爆冷出局,这一突发状况让原本设定的“南通与南京”决赛的剧情陷入了两难。综合最终呈现效果,团队连夜赶工,以极快的速度将原片中所有“南京”的元素改成了“泰州”,这无异于二次创作,对于本就紧张的创作周期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但是他们做到了!这在传统的拍摄中几乎是无解的,但AIGC就在这时候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
今天是“苏超”决赛日,这部AI微短剧《狂飙!球迷顺风车》将上线各大平台,为南通队加油助威。国内深耕AI+体育+微短剧内容的咪咕数媒表示,将大力支持该剧上线,并第一时间拿下了独家发行权。
值得一提的是,今晚7点,杨济妤将走进南通报业“苏超欢乐局”直播间,解密剧中主角跌宕起伏的比赛旅程背后的创作故事,并邀请前女足国脚许燕露一同畅聊足球人生,分享体育精神与影视创作的碰撞火花。“我们期待《狂飙!球迷顺风车》能大获成功,同时也希望观众朋友能理解和包容极短周期下无法避免的细节问题。未来我们会继续精进,争取开发出更多优质的AIGC作品。”杨济妤笑言。
开发区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次尝试将看剧与促消费相结合,观众凭“刷剧凭证”将有机会获得旗下餐饮的消费折扣,希望这份“苏超热”随着决赛落幕能延续得更久一些。正如剧中所表达的“比赛虽已散场,体育仍旧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