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布局影视新蓝海,打造短剧时代版“横店”
发布时间: 2025-11-01 09:37:47 编辑: 奚柯柯 文章来源: 南通日报
字体:

最近,在位于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门数字文化产业园内,謇公湖影视基地的装修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与此同时,位于海门高新区的东布洲科学城传来好消息——东布洲微短剧影视基地正式签约落户,为海门文化产业版图添上了生动一笔。这两大项目的推进与落地,标志着海门正以“影视+科技+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在全国影视产业新蓝海中加速抢占先机。

洞察风口,精准布局影视新赛道

近年来,短剧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新宠。海门区委、区政府敏锐洞察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迅速行动,积极布局数字文化体育产业,将微短剧纳入重点发展领域,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要在新兴文化产业赛道上抢占先机,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集聚,推动海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集聚成势。”海门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8月15日,总投资1亿元的謇公湖影视基地项目成功落户海门数字文化产业园;仅隔半个多月,9月2日,总投资1.5亿元的东布洲微短剧影视基地签约仪式在海门高新区举行。短短一个月内,两大影视项目接连落地,正是海门精准布局、高效推进的有力见证。

值得关注的是,两大项目的投资方均为行业内的“实力派”——謇公湖影视基地由苏州颉影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投资,该企业不仅有太湖影视基地的成功运营经验,出品的《神剑三少爷》《脱缰》等作品兼具市场热度与口碑;东布洲微短剧影视基地由赤乌影视(南通)有限公司主导,其“打造长三角微短剧产业标杆”的定位,与海门数字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加速推进,项目跑出“海门速度”

走进海门数字文化产业园,謇公湖影视基地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3个月内就能交付片场,建成后的布景能满足95%剧组的短剧拍摄需求。”项目总裁施煜明介绍道,除了硬件建设提速,基地的创作计划也已提前排满:今年9月,首部院线电影《镜咒》正式开拍;10月,3部签约剧集计划开机;另有120部短剧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这里不仅是影视作品的“诞生地”,还将配套建设酒吧、咖啡厅、超市等商业业态,打造“影视+商业”综合性产业园区,为影视从业者和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另一边,东布洲微短剧影视基地的建设规划也在稳步推进。“基地已于9月启动设计建设,计划2026年3月底完成主体施工,4月进入试运营阶段。”赤乌影视(南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姜豪透露,基地创新性规划了“专业拍摄区+虚拟影棚区+生活配套区+产业人才孵化中心”的“三区一中心”布局,旨在为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

虚拟影棚的配置尤为亮眼:采用“LED天幕+地屏”环形布局,还与腾讯云合作开发“光影引擎”,可实时生成雨雪、光影等特效。“传统绿幕拍摄需要1天才能完成的‘暴雨中的玲珑湖’场景,在我们这里2小时就能搞定,单剧组年均能节省成本超200万元。”朱姜豪解释道,这样的技术配置正是为了适配微短剧“制作周期短、更新快”的行业需求,按照规划,基地全面运营后每年将产出百部精品短剧,年产值预计超亿元。

融合赋能,激发产业无限活力

在海门的影视产业布局中,各影视基地与相关项目协同合作,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影视产业生态。

謇公湖影视基地以全产业链模式为核心,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审批发行及旅游观光等多个环节,成为区域影视产业枢纽。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出院线电影2部、动漫电影1部、电视剧70集、网络电影3部及网络短剧200部。其强大的创作能力将持续吸引人才与资源集聚。基地还充分整合周边謇公湖生态公园、足球赛事、电竞场馆及动漫产业等文旅资源,开展影视主题旅游,推动海门由“文旅过境地”向“影视目的地”转型。

东布洲微短剧影视基地则聚焦“专业化+科技化”,除提供高效拍摄空间外,还开放拍摄参观、推出“群众演员体验日”等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该基地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蓝城合院的苏式坊巷、余东古镇、张謇文化、沈绣、蛎岈山等元素融入剧情,并规划“张謇文化线”“生态科技线”“非遗传承线”三条影视主题线路,以镜头传播海门特色。

目前,两大基地已达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识,计划在人才、设备等方面展开合作,并与南京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共建“微短剧创作班”,同时联合本地院校培养影视蓝领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