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和煦,崇川区学田苑小区一处僻静的一楼小院被一片金色的暖意温柔包裹。28日上午,“关爱一线牵”栏目组的到来,让83岁的独居老人张岚家中平添了几分暖过阳光的热闹。
独居坚守,一针一线编织岁月绵长
深秋的清晨,住在一楼的张岚早早从家中搬出小桌子、小椅子和小笸篮,笸篮上的手工活刚刚有个雏形。“你们先进屋坐。”见到人来,热情的张岚手脚麻利地收拾好手上的活计,引人进门。
屋里被收拾得很整洁,家具家电都透着淡淡的岁月痕迹。“这台微波炉用了十几年了,别看它年纪大,还是很好用的。”张岚笑道。
83岁的张岚独居。
20多年前,张岚一家因拆迁搬离故土。她用积蓄为两个儿子在中南俪园安家,自己则选择学田苑一套底层一居室独自居住。这一住,就是24年。“我现在一个人住挺好的,生活还算能自理。”张岚说,平日里靠反复整理家、捣鼓点手工来打发时间,一针一线织就了自己的小日子。
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命运的打击曾接二连三地向张岚袭来。
28年前,爱人因病去世;10年前,小儿子意外身故,小儿媳离家出走,3岁的孙子洋洋则身患心脏病。“没办法,洋洋只能靠我了。”彼时,73岁的张岚毅然将孙子洋洋带到身边。“他那个时候刚做完手术,小小的一个人,却很懂事。”张岚回忆道。但张岚生活上除微薄的退休金之外没有其他收入,再加上身体不便,现实的残酷让她不得不放手。
“洋洋被领养后经常要回我这里来,他惦记我,但是他得过自己的生活。”张岚回忆,每当想起孙子,她总会摩挲着手机,反复翻看视频通话记录,眼神里满是化不开的思念。
双向奔赴,隔屏相见促成孙儿成长
今年,13岁的洋洋因确诊“多动症”,被送到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他情绪不太稳定,常念叨着不想上学、想要一部手机。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常抽空去看他,陪他说说话。渐渐地,他们慢慢听出了孩子心底最真实的愿望:他想奶奶了。
于是,他们想办法安排洋洋和奶奶视频通话。第一次连上线,洋洋还激动地嚷着要回家、要玩游戏。可当画面那头的奶奶为了凑近屏幕看他,一起身险些摔倒时,洋洋突然不闹了。
“我不要新手机了,我想让奶奶去医院治病。”13岁的洋洋在视频通话里红着眼眶说道。
通话中,张岚哽咽着叮嘱洋洋:“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奶奶以后给你买新手机。”
这句再朴实不过的话却像一块石头,轻轻落进洋洋心里。
如今,洋洋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也开始愿意配合治疗和学习。不少好心人持续关心着这个家,既帮奶奶对接了医疗支持,也为洋洋安排了更细致的陪伴与帮助。
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那些悄悄传递的温暖,正一点点陪着洋洋,走向更明亮的地方。
社会共助,温情网络托起安稳夕阳
张岚的独居生活,满是邻里温情。
她在学田苑人缘极好,常说“真心换真心”。平日里,街坊邻居们没少惦记她,今天这家送把新鲜青菜,明天那家端碗热乎饭菜,逢年过节更是扎堆上门陪她唠嗑。“都是些热心人,我这心里暖乎乎的。”张岚笑着细数邻里的好。
社区也把她的生活挂在心上。厨房四年前重新装修,浴室里装上了适老化扶手,“都是我自己找人弄的,不过社区也没少帮忙协调。”张岚指着浴室的扶手,“我都八十多了,不得不服老,之前在这儿摔过一跤,现在有了这个,踏实多了。”社区工作人员还定期上门,问问她的身体,聊聊家长里短。
对于孙子洋洋,张岚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好好读书、健健康康长大。“他要是能有出息,我这一辈子的牵挂也就落了地。”说这话时,张岚的眼神格外亮堂,那是一个老人对孙辈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期盼。而这份由邻里、社区和政府共同编织的关爱之网,也让她在晚年的岁月里多了许多安稳与温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卢铖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