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遗存打造近代工业文化新地标
发布时间: 2025-10-27 10:03:52 编辑: 张姮 文章来源: 江海晚报
字体:

国庆长假期间,坐落在大生集团厂区东南侧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图书馆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4年,2022年被纳入大生纱厂一期修缮工程,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原则实施保护性修缮。修缮后,该建筑保留了其整体风格和原有使用功能,同时增设自助借阅机等现代化设备,实现与南通市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此外,工业遗存清花间厂房、大生纱厂仓库群6号库等也重焕生机,向人们展开一幅“百年大生、薪火相传”的时代新画卷。

图书馆楼焕新开放

工业遗产融入百姓生活

走近这座有着91年历史的图书馆楼,素雅斑驳的青砖与崭新明亮的蓝色窗棂构筑出一个生机盎然的阅读空间,吸引着围墙内外的行人驻足。馆内,开阔敞亮的空间设计、便捷舒适的借阅方式,以及类型丰富的图书资源,为读者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阅读氛围。

“焕新后的大生书院在延续为厂区员工提供休憩学习功能的基础上,打开东侧围墙,向市民开放共享图书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部长邱松松介绍。书院由大生集团与南通市图书馆联合打造,配备自助借阅机,上架图书6000余册,涵盖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多个类别,充分满足不同年龄读者的需求,并与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前来打卡体验的读者累计超千人。

19日下午,大生集团员工肖炜与女友再次相约大生书院,在此度过一段充实自在的时光。“以前没有固定的阅读空间,我们只能碎片化地浏览电子书,偶尔在睡前分享短文。现在这里成了我们每周的固定约会点。”肖炜说,“书院非常安静,只听得到翻书声和落笔声,比在家更能沉下心。这里不仅提供了专注的阅读环境,更让阅读成为我们之间温暖的陪伴。”

据悉,后期书院将不定期开展文化沙龙、主题讲座、亲子阅读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员工及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不仅如此,书院二楼文化交流空间宽敞静谧,成为文化爱好者、专业学者的精神栖息地;从天台远眺,大生纱厂仓库群与唐闸人文风貌尽收眼底,它们共同汇聚成这片土地上一处生生不息的精神地标。

还原旧貌再添新韵

工业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大生书院的前身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始建于1934年,由当时的纺科毕业生捐资建造。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该校旨在自主培养纺织科技人才,以打破列强对中国棉纺织业的垄断;同年迁入大生纱厂东南侧独立校舍后,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等纺织专科院校;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后又改称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最终于1952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

2006年,大生纱厂整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位列其中。2022年7月,该楼被纳入大生纱厂一期修缮工程,力求真实全面、最大限度地保存并延续历史信息。

在此基础上,大生书院周边环境得到整体提升。西侧新设“大生·謇生活”空间,通过现代化展陈及自助式服务,展示织造工艺与文创产品,为游客提供融合历史体验与当代消费的文化场所。

同期启动修缮的清花间厂房也重焕光彩。时值大生集团创办130周年,厂房内专门辟设“大生集团130周年成就展”,以丰富的图文史料,展现企业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摇篮发展为现代化企业集团的奋斗历程。展览的背后陈列着大生自制的A186梳棉机、FA311F并条机、A456粗纱机、A512细纱机、1332络筒机等历史设备,以实物承载时代记忆,向观众重现百年不息的发展图景。

“我们希望让游客在实景地深刻感受张謇企业家精神的传承。”邱松松表示。近年来,大生集团按照“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原则,有序、分批开展修缮工作。目前,一期修缮工程涉及的钟楼、清花间厂房、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及宿舍楼已全部完工。

活化利用厂区资源

让百年工业遗存“活起来”

大生纱厂是张謇“父教育、母实业”思想的实践原点,也是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发展的“活标本”。如何讲好大生故事,传播张謇企业家精神?

3日,由大生集团精心打造的工业旅游线路对外开放。线路串联大生码头、钟楼、公事厅、专家楼、清花间厂房、大生纱厂仓库群6号库、“大生·謇生活”空间以及大生书院等建筑,以原址特色和多元业态,为市民游客提供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

作为线路亮点之一,去年修缮完成的大生纱厂仓库群6号库现已成为《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入选档案——“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的展示窗口,全方位呈现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艰辛历程与历史成就;公事厅二楼复原了张謇先生当年的办公场景,使来访者身临其境,感受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实业情怀。

13日下午,南通市档案馆在大生集团组织开展全市档案文献资源普查工作培训。全市档案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走进大生书院与6号库,参观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展示馆,在提升业务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档案文献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南通最具代表性的档案文献遗产就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将培训设置在大生,让学员置身于历史场景中,不仅增强氛围感,也提升了学习的获得感。”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长期从事张謇及大生纱厂相关档案的研究工作。作为该展示馆的策展人,他强调:“活化利用是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生打造的这条工业旅游线路,在工业遗存活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启发意义,既推动文化传播,丰富南通工业旅游内涵,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学习空间。”

据介绍,大生集团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系统推进大生纱厂内文物及工业遗存建筑的全面修缮。邱松松补充说:“目前,我们正在完善大生纱厂仓库群一期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编制,推进公事厅、专家楼及仓库群(二期)保护修缮项目立项申报,同时也将启动仓库群‘三防’工程设计方案编制。”

未来,大生集团将持续深化工业遗存活化利用,依托大生纱厂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工业研学新路径;通过整合厂区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张謇实业救国精神内涵,将大生纱厂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研学实践于一体的近代工业文化地标,让公众能够在实景中感受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意义。

记者 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