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迁校址十易名,初心如磐志愈坚。”在南通科院的校史馆里,一张泛黄的“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将时光拉回1945年的嘉陵江畔。抗战烽火中诞生的红色基因,化作新时代思政铸魂的火种,点燃乡村振兴的精神火炬,始终孕育着田野希望的绿色生机。
从1949年9月邵铁真就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起,学校即开始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80年来,一代代科院师生不忘“教育强国”的崇高理想,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培养“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协同育人链条,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学校发挥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的政治功能,建构数智红途、三心工程、常春藤生命教育等“一院一品”红色思政教育品牌,形成涵养“强国一代”志气、骨气、底气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基层党组织多次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江苏省样板党支部和标杆院系,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曹通、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殷森林等一大批优秀典型。
同时,学校秉持农业职教办学传统,聚焦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师生深入农场、农业园区开展现场教学,实施“农时历”实践计划,将无人机植保等职业技能认证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建成含200余个支农案例的教学资源库。“耕读科院”劳动育人品牌辐射全国,从江海之滨到彩云之南,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产业服务的无缝衔接。
“荷兰牛吃草忙,约克夏肥又壮。美丽奴羊毛细长,名贵畜禽都饲养。”根据五二届校友朱季华提供的老校歌,早在建校之初,学校就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推广,致力培养适应新中国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进入新世纪,学校围绕“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工作要求,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校企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的“六融合”合作机制。在集团化合作办学、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新竹破土凌云志,集群发展育英才。”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中,学校以主动担当的姿态将服务“三农”的办学基因融入发展脉络。
构筑起覆盖区域全产业链,以“农”为特色的高水平专业集群。智慧农业、生态环保、智能制造等方向精准对接乡村产业链;园艺技术专业群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子在数字田园中锤炼“新农技”;药品生物技术省级骨干专业与森萱医药共建产业学院,与拜耳医药、扬子江药业、精华制药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为地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基于136宝塔式双创教育体系,学校双创体系提档升级,双创大赛成果丰硕,已连续三年以“三农”领域的创业项目在此项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构建“课程—师资—实践—孵化—文化”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学生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科创江苏”“通创荟”等省市双创大赛屡获佳绩;双创项目“六合时邕——中国智慧园林倡导者”“南通北蛟园林景观有限公司”,分别获评“江苏省高校创新创业四星级‘金种子’孵育项目”“南通市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特色项目”。
薪火相传:红色根脉孕育绿色希望
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
顺应新时期的学生需求,学校利用数字赋能创新思政阵地,从思想上进一步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新一代。学校一批“00后”大学生志愿者,多年寻访通城散落民间的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加以保护并传播,该团队《数字化保护民间烈士纪念碑》获评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 ,为南通唯一入选案例;易班平台开发的“乡村振兴VR实景课”,带学生“云游”智慧农场、生态渔村;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田间直播间”,邀请全国劳模、电商达人连线授课,让思政教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首届“全国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园艺与景观工程学院和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共同组队荣获团体一等奖。技能大赛领奖台上闪耀的奖杯,映照着南通科院的育人匠心:2024年斩获省级技能大赛27项奖项,“1+X”证书试点让95%学子手持“就业通行证”。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创新创业的星火已在乡野燎原——“六合时邕”项目用智慧园林技术重塑传统村落,“北蛟园林”让通派盆景走进都市客厅,270名学子通过SYB培训成为“乡村创客”。南通科院人用实干诠释“匠心如磐”的精神传承,这座正在冲刺“双高计划”的八秩学府,必将在新时代续写“农教融合”的辉煌篇章。
站在八十年历史坐标上回望,那田间地头的实训基地、那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那行走乡野的青春身影,共同绘就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院答卷”。面向未来,这所扎根江海、心怀天下的职业院校,必将继续以“厚德匠心”的坚守,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赵玉峰 方季红·
江海潮涌八十载,智慧农业谱新章。今年十月,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迎来建校八十周年华诞。从嘉陵江畔烽火中诞生,到深耕长三角都市圈创新沃土,这所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职业院校,以“厚德·匠心”为校训,八十年深耕“三农”领域,累计为全国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万余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在“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中留下鲜明“科院印记”。
2025年4月20日,“城乡融合背景下南通农村劳动力有效配置研究”调研报告得到市委肯定。这是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组织专家智库开展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的又一项成果。
学校大力促进相关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参与全国绿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全国性产教融合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协同进行技术研发,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融入当地,发挥所长。学校多年来十分重视科研平台对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团队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的系统性建设。面向区域六大产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科学规划建成省、市、校三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18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8个、校级7个,打造科技创新团队10个,组建科技服务团队13个。依托平台,开展校企协同科技攻关,服务产业发展。近年来,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256项,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65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多项;科技服务团队获评在通高校服务地方特色项目,科技智库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76项,粮食安全、产业链发展、劳动力配置等“三农”战略发展问题调研报告获市委肯定;授权专利207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91项,各类科技服务收入7000多万元,以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