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反应风险心里没底,全凭经验摸索,现在通过评估摸透了关键节点,防范更有针对性了。”20日,顺毅南通化工有限公司安全总监苏君飞感慨道。完成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后,公司不仅精准掌握了安全生产的关键信息,还借助本质安全提升改造,将釜式硝化改为更安全的管式反应器,反应风险大大降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的“双赢”。
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手段,能够为开发产品、工艺优化提供依据。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目前全市91家涉及硝化、氯化等高危工艺的化工医药生产企业已全部完成反应安全风险评估。通过“评估—优化—动态更新”的闭环管理,实现了从被动防事故到主动要安全的质变,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基石。
风险评估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
南通精细化工企业众多,随着产业升级和创新加速,新工艺、新装置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新的安全挑战随之而来。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郭志刚形象地比喻:“化工生产中若不了解化学反应特性就盲目操作,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必须摸清每个化学反应的‘脾气’,才能避免它在生产过程中‘发脾气’。”
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正是帮助企业摸清这些化学反应“脾气”的科学手段。市应急管理局重点推进高危工艺企业开展此项评估工作,通过系统测试,提前找出化工反应中可能“失控”的环节,分析其在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下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并科学评估风险等级,为每个反应量身定制“安全操作说明书”。
在力森诺科材料(南通)有限公司安全总监王利国看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为企业提供了一份精确的“数据地图”,工程技术人员能清晰掌握反应的安全边界。这种从源头上识别风险的做法,将安全设计融入工艺“基因”,避免了亡羊补牢式的被动管理,还能指引研发人员在安全范围内更高效地优化工艺,保证生产装置连续、稳定运行,实现稳健放大生产。
江苏长青农化南通有限公司则由集团总工牵头建立安全实验室,自主购置检测仪器,测试物料稳定性、热分解温度等关键安全数据。公司安全总监陈兴发表示,自主测量使企业能系统性评估化学反应热稳定性,将抽象风险转化为可测量指标,从而确定风险等级,选择危险系数小、本质安全度高的工艺路径和产品,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动态更新
持续优化筑牢安全防线
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并非一劳永逸,我市引导企业建立“动态更新评估报告、持续优化管控措施”的长效机制,通过工艺改进、设备升级和管理优化,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评估数据的应用让安全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陈兴发告诉记者,针对某产品中间体在精馏工序高温易分解的问题,企业通过测试研究确定了分解温度,将工艺操作温度严格控制在分解温度以下,并设置了应急冷媒系统。
力森诺科材料公司对照评估报告,全面排查和优化现有控制系统。企业安全总监王利国介绍,设备层面,为加氢反应釜增加了氧气在线检测装置,实现对加氢过程氧含量的实时监控;对聚合反应釜投料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造,有效避免人为操作失误;为DCS系统增配不间断电源,确保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这些看似细微的改进,成为构筑安全防线的重要环节。
郭志刚表示,动态更新不仅体现在技术改造上,更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与工艺变更、设备更新和管理优化保持同步,促使安全管理真正融入企业发展各个环节。
政企合力
推动反应评估落地见效
“反应工艺危险度为一级的工艺过程,应配置常规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主要反应参数进行集中监控及自动调节……”日前,市应急管理局组织精细化工企业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培训会,覆盖区县监管人员、园区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共290余人。
一直以来,我市通过系统培训和深入调研,持续推进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成果在企业层面的转化应用。今年,市应急管理局先后深入如东、南通开发区等地企业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分析53家企业的检查结果,梳理出209条共性问题和隐患,及时安排专家进企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应用评估报告。
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也在逐步形成。顺毅南通化工有限公司在参加培训后,将评估范围从危险化工工艺扩展到重要的非危险化工工艺。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评估报告中的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并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激励一线员工掌握关键安全参数,有效提升了全员安全意识。
本报记者 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