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老哥啊,你头发也全白了。”“老妹子,我的腿脚也不灵便啦!”昨天,101名当年在南通农场一起“战天斗地”的老知青们共聚一堂话沧桑,彼此相约一定要将艰苦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活动组织者之一、今年77岁的万杭坤告诉记者,1965年,当年17岁的他和百余名家住市区的知青,从崇川区的钟楼广场前乘坐大卡车出发,赶到位于原南通县境内的南通农场。
万杭坤回忆道,大伙儿此生最难忘的,是参加1969年由南通农场和江心沙农场联合修建、全长1798米的立新坝这一长江堤坝建设工程。该工程在艰苦条件下实现快速建设,有效遏制长江北岸坍塌问题,并改善江心沙农场交通与生产条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标志性工程。
万杭坤说,立新坝兴建之时正值寒冬,冷风像刀子在脸上刮。男知青们呼出的每一口热气很快在棉帽上结成霜。感冒的知青坚持“患病不下火线”,流出的鼻涕来不及擦就冻成了冰碴子。最辛苦的是体力相对较弱的女知青,她们在生理周期也不请假,和男知青一样奋战在工地上,忍受高强度的挖泥挑担等劳作,到了晚上,因极度的身体劳累偷偷躲在被窝里抹眼泪。
如今的立新坝,部分坝段已被长江不断冲积后新涨出的土地覆盖。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立新公园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历史记忆得以保留,成为“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象征。
万杭坤说,当年下乡的知青年纪最小的15岁,最大的21岁。在南通农场工作13年后,他被保送进国内某大学,毕业后在多家企业工作过,直至退休。其他的知青也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波折,岁月蹉跎,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已深深镌刻进他们的基因之中,此后,无论生活有多少艰难困苦,从未把他们打垮过。
记者 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