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自然牢记成为“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户外运动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发布时间: 2025-10-15 10:02:10 编辑: 张姮 文章来源: 江海晚报
字体:

近期,国内发生多起游客在爬雪山、冲浪、蹦床等户外运动中伤残或死亡事件。

近年来,走向户外渐成时尚。但大美自然里不仅有“诗和远方”,亦潜藏风险。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一次次敲响警钟:户外运动需做周全准备,不可“说走就走”。

教训多

户外运动损伤屡见不鲜

近日,两名中国女子在澳大利亚的博贡山徒步登山时,突遭恶劣天气导致失温而亡,意外事故引发各方关注。

记者从南通消防、120急救中心等多部门了解到,户外运动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一名少年进行蹦床运动时因落地姿势不当,加之设备弹力过猛,导致其胫骨当场骨折,被现场人员急送当地医院诊治。

今年9月22日晚,在军山景区附近路段突发户外骑行事故,一名骑友紧急刹车,后方车友避让不及,当场连人带车摔倒,导致多根肋骨骨折,右肩胛骨也受伤不轻。

今年8月11日早上,市120急救中心值班人员突接求助电话,目击者称一名男子倒在一条河道边。急救医生赶到现场后,受限于复杂的河道环境,无法及时转运伤者,转而求助119。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了解到,男子下河游泳时滑倒,经诊断为右脚踝骨折。

今年5月25日,一女子孤身登山时,突然失去意识。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立即展开救援,待其有所清醒后搀扶女子安全下山。

出人意料的是,野外垂钓作为一种颇受人们欢迎的户外运动,也暗藏安全风险。今年7月25日,一名男子在钓鱼时意外被鱼钩钩住面部左侧太阳穴,深入皮肉。经消防人员和医护人员联手应对,材质坚硬的鱼钩终被取出,伤情得到及时处置……

  勿跟风

  骨科医生提醒量力而行

“户外运动意外受伤的患者中,膝关节扭伤和踝关节扭伤最多。一些对抗性或高强度运动中,交叉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多发,跟腱断裂损伤也有。”13日下午,通大附院骨科主任医师徐华介绍,“我们医院每年接诊的因急性运动损伤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近百人。”

徐华补充道,踝关节扭伤在所有户外运动损伤中发生率最高。对于热衷户外运动或旅游的市民而言,在享受徒步和骑行乐趣的同时,亟须警惕因意外导致的健康风险。

军山景区一带风景优美,是众多骑行爱好者青睐的打卡地之一。徐华提醒,骑行途中头盔、护膝、护肘等防护装备缺一不可,这些护具能有效避免摔倒造成的骨折风险。

“如果是非专业竞技,建议保持中低强度骑行,合理控制配速,防止因盲目追求速度引发事故。”徐华说,户外运动过程中一旦发生急性运动损伤,应采取制动、冷敷等应急措施以减轻肿胀。若损伤严重如出现韧带断裂等,需要及时就医,必要时接受手术治疗。

如何科学进行户外运动?徐华指出,关键在于量力而行。他表示,适量科学运动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长期久坐的办公一族,通过锻炼可以强化关节周围肌肉,提升关节的稳定性。但锻炼并非强度越大越好,物极必反。”

针对近几年国内持续升温的“马拉松热”,他提醒,这类高强度运动并不适合所有人。盲目跟风参与,反而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等问题。徐华强调,选择与自身体质相匹配的运动方式至关重要。譬如,适度游泳、骑行或慢跑等,既能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也是对关节友好、有益整体健康的选择。

此外,徐华提醒户外运动爱好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前往路况复杂或人迹罕至的区域;出行前应评估自身身体状况,如遇身体不适,建议暂缓活动;建议结伴出行,提前规划路线。“一旦发生急性扭伤,应及时向同伴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如疑似骨折,应在呼叫120时说明情况,以便救援人员携带支具进行临时固定后再转送医院。”

  重评估

  用周密的准备把控风险

爬山、冲浪、蹦床、蹦极、漂流、潜水、高空踏板、绳降……越来越多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户外运动项目让一些喜爱刺激和冒险的人士趋之若鹜。

“一些原本属于极限运动的项目,经过商业包装之后,被伪装成了人畜无害的娱乐活动,其巨大的风险被掩盖。”我市一名业内人士指出,“外地一名女子和男友玩蹦床‘人体炸弹’户外运动项目,结果头朝下落入球池时出现意外,送医治疗后才发现椎体骨折脱位,导致‘完全性截瘫’。”

国外数据显示,美国作为蹦床爱好者的聚集地,每年因其受伤的人数已由2000年的不到600人,激增至2019年的近1.8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事实上,有体操教练曾坦言,很多室内蹦床场的设计都不安全。稍不注意,就有脖子断裂、脊背断裂、手臂脱臼等风险。

“户外运动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来自未知和不确定性。多变的气候、复杂的地形以及冒险体验是吸引许多人投身其中的原因。因此,在参与户外运动前,风险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市体育运动专家、国家田径二级运动员、知名体育健身教练宋磊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活动,安全始终是首要考量。仅仅装备齐全还不够,如果缺乏对活动安全系数的正确评估,可能面临较高风险。就像登山属于高风险项目,绝不能仅凭热情就贸然出发。”

无论户外运动多么火爆,宋磊仍警示公众要理性对待。他说,参与任何户外运动之前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评估该项活动的安全性,二是确认自身身体素质能够胜任。如果既未评估风险,体能又不足,那么潜在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宋磊特别提醒,户外运动所指的安全不只是针对个体,还包括周围环境与他人。例如,在运动时需留意是否与他人保持足够的“安全运动距离”,避免因他人突然经过或处于不同运动状态而酿成“飞来横祸”。

此外,宋磊还从专业角度提醒户外运动爱好者,热身活动必不可少,可以激活深层肌肉群与核心肌群,提升肌肉弹性、关节活动度及身体的整体准备状态。充分热身能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中的发力与动作需求,促进运动后的恢复。如果没有适当热身就直接投入高强度运动,尤其是对于非专业运动员而言,受伤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记者 张园  刘鹏  周朝晖

进入山野之前应做哪些准备?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雷东风等建议,爱好者可从人、环境、装备、组织流程这四大风险因素入手。

“人”指个人体能和出行同伴素质。“要详细了解路线的海拔、长度、爬升等信息,上下山和走平路的体能消耗不一样,一般认为山里五公里相当于平地十公里。”北京蓝天救援队山野组队长曹春利说,如果初涉户外,可从一些森林公园里人工修葺的徒步步道开始尝试。

同时,结伴出行是户外运动的基本要求,并最好由专业领队带领。“领队”“俱乐部”五花八门,如何判断其资质?

“首先,告诉你三四千米的徒步是‘新手路线’的,肯定不太靠谱。高海拔就没有入门级路线。”北京市登山运动协会副会长胡松说,“最好选择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户外运动公司或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户外俱乐部。”

而选领队时,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山地户外指导员证、高山向导证是目前行业内最权威的技能资格认证。

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证仅培训单日山地徒步活动,不包含露营,中高级指导员才培训多日活动的技能。因此,选择领队可根据活动时长加以鉴别。

此外,各地登协颁发的向导、协作证件也可作为领队水平的背书。但各地证件名称不尽相同,最好前往官方平台核实真伪。

“环境”指天气、地貌、水文、动植物、人文等多方面因素。“比如北京周边地区的酸枣有锋利的长刺,出现过小朋友好奇去抓但是被划伤的情况。”胡松说,野外看到不熟悉的动植物不要随便触摸。曹春利提示:“最好不要走没路的地方,小碎石比你想象的要湿滑。”

“装备”要根据环境情况准备。是否有详细的强制装备清单也可成为新手筛选领队的标准之一。曹春利给出了他的必带物品——保温毯、求生哨、常备药(比如肠胃药、过敏药)、碘伏或创可贴。

雷东风提醒:“不要把徒步登山等同于公园爬山。”而胡松则建议不论行程长短都要带上头灯。

“组织流程”也需要以防万一。雷东风建议,户外计划一定要把各种意外情况纳入考量,尤其不能忽略小概率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有可能遇险时要坚决下撤。此外,要确保所购保险险种能对相应情况进行赔付。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