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的海安大剧院,舞台上,洁白的百合在战火中静静绽放;舞台下,不少观众眼中泪光闪烁。这一刻,小说与舞蹈交融、文学与艺术攀亲、历史与当代对话。改编自著名作家茹志鹃同名小说的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正在故事发生地海安,完成“精神回乡”。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也是一次跨越历史的深情凝望,也是一次红色基因与当代艺术的共振。
一朵百合花,红色海安情。这也是南通深层次对接上海,海安文旅同行的生动实践,也是海安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一个精彩案例。

红色绽放
文字到足尖的力作
幕布徐徐拉开,《百合花》跨越时代,以立体的、动感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1958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延河》杂志发表。这篇仅5000多字的小说,以苏中战役为背景,用细腻笔触刻画了小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员三个普通人物的命运交集。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有“借被子”这样平凡的细节,却将战火中的人性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百合花》入选全国高中语文教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学经典。
2025年,在茹志鹃100周年诞辰之际,上海芭蕾舞团将这部文学经典搬上芭蕾舞台。“小说变芭蕾,这是个奇迹。”茹志鹃的女儿、著名作家,芭蕾舞剧的执笔改编者王安忆在今年4月23日的首演发布会上动情地说。
如何将文字的留白转化为肢体的语言?编导团队巧妙运用芭蕾的抒情特质,将“借被子”这一日常行为诗意化,通过双人舞、三人舞的编排,展现人物内心的细腻变化。特别是新媳妇与丈夫的新婚夜舞段,通过被子这一意象,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
舞剧采用倒叙手法,由年长的文工团员回忆展开,既保持了历史距离感,又增强了情感浓度。这种“回望”的视角,让红色故事在当代语境下产生新的共鸣。
该剧今年7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8月登陆国家大剧院。《百合花》融合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标识,已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艺术界的认可,成为中国芭蕾舞台上又一力作。

红色经典
上海与海安的共情
“海安没有忘记我的母亲,这让我很感动。”王安忆的这句话,道出了与海安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
芭蕾舞剧创作团队三度赴海安采风,在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里寻找历史踪迹,在民间走访中感受军民鱼水情深。总编导王舸创新采用“双线叙事”——一条回忆线展现战火青春,一条现代线体现当代人的历史回望。“我们要通过舞台表现两条线的切换,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10月9日,在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报告厅举行的艺术对谈会上,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说:“芭蕾舞剧《百合花》是我们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的原创力作,以海派芭蕾诠释烽火中的坚韧。”她特别强调:“我们同饮一江水,上海跟海安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
围绕市场需求引入文化资源,已成为海安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海安市积极寻求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专业院团、文博等机构合作,创作文艺精品。
今年10月,海安邀请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视频号“威海路黄伯伯”的作者黄浩,围绕苏中七战七捷、“学霸”康熙主题特展、韩国钧建议上海独立建市等三个主题拍摄发布宣传视频,共发布视频4期,转发量4000余次,点赞量近3000次。这次联合上海芭蕾舞团创作以苏中七战七捷为故事背景的芭蕾舞剧《百合花》,并安排10月到故事发生地演出,既实现城市文化对外推介,又推动优质精品直达“家门口”。
“我与上海芭蕾舞剧团《百合花》的情结,是从旁听创作团队在海安佳山书馆举行的策划会开始的,再到上芭排练厅探班,再到国际舞蹈中心试演,一路跟踪,切切震撼即时撞击我的心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海安舞蹈研究专家崔世莹说,《百合花》的完美演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舞台艺术的全新范本。

红色城市
一朵向一片的盛开
海安,这片见证过“七战七捷”辉煌战绩的土地,本身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内,茹志鹃的照片和《百合花》连环画册静静陈列。馆长尤忆雯在对谈会上说:“芭蕾舞将烽烟战火中人性的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变得具体而温热。”
这里不仅是《百合花》故事的发生地,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地。据考证,小说取材于1946年8月的李堡战斗——苏中七战七捷中的关键一役。当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半,月亮正圆,19岁的文工团员茹志鹃在前线包扎所的经历,最终化作文学永恒。
《百合花》的回乡演出,是海安系统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安市委、市政府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通过“场所+故事+剧目”的三位一体模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传开去。
在场所建设上,海安不仅提升改造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传统场馆,更创新推出“红色主题旅游线路”,将新四军联抗纪念馆、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等纳入红色文化体验点,形成“红色+”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故事挖掘上,当地组织专家、文艺工作者深入采风,整理口述历史,出版红色读物,让革命故事从史料中走出来,变得可触可感。《百合花》从小说到舞剧的改编,就得益于这种持续的故事挖掘。
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海安持续健全文化惠民机制,打造“家门口”的高品质文化体验。谭港村成为全省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唯一试点;《滨江警事》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学霸’康熙主题特展”吸引超10万人次观展。此次《百合花》的演出,正是海安推动精品文化直达基层的又一成果。
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黎峰表示:“我们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海安最动人的城市名片,让每一个来到海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红色温度。同时,也让优质文化资源通过不同途径‘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赵勇进 梅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