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高原到热带巴西,从高低压开关柜到定制化变压器,江苏海安电工电气产品正跨越山海、链接全球,持续输出强劲的“电力脉搏”。60余载匠造!江苏海安用实干沉淀出99家企业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筑起覆盖“设计-生产-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
如今,面对产业升级浪潮,这条底蕴深厚的“老链条”如何锚定根基、持续生长?又将以怎样的科创突破、绿色实践与数智变革,迸发全新活力?答案,写在智能装备效率提升4倍的突破中,刻在企业攻坚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的韧劲里,也融入了一小时配送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中。
如今,海安电工电气产业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其中重点“小巨人”2家;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29家。聚焦产业蝶变,解码发展动能,一起走进这条正加速转型、活力奔涌的百亿级产业链,见证一座城市的“电气力量”。
目光所及皆是“海安造”
1+1>2的链接全球之路
2023年,美国伊顿与江苏瑞恩电气携手合资,伊顿变压器(江苏)有限公司成立。今年4月,占地6.8万平方米的伊顿新变压器制造中心开幕,这也是伊顿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变压器制造及研发中心。
走进伊顿的智能车间,传统制造的场景被彻底颠覆:上下穿梭的运输机、路面上的无人车,物流自动化程度已达到70%—80%;自动化精准绕线、智能浇筑工艺等更是将订单交付周期从行业普遍的3个月缩短至1至2个月,且产品品质更高。

老牌变压器企业携手国际知名品牌,强强联合,能为双方带来什么?
新观念——瑞恩电气深耕行业十余年,拥有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变压器设计制造能力毋庸置疑。而伊顿作为全球行业巨头,在数据中心等前沿领域拥有海量客户资源和专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让伊顿与瑞恩的合作实现了“1+1>2”的效果。

近年来,公司的业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工业业务占比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业务、数据中心业务。“未来,伊顿计划在新能源与数据中心领域再提升5%-10%的市场份额。”公司总经理肖鹏说。
新市场——强强联手让两家企业携手进步,合资公司的市场版图已由国内拓展至30多个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哥斯达黎加、巴西等,海外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客户群体也扩展至微软、亚马逊、字节跳动等全球科技巨头。
现在,伊顿不仅为医院、学校等终端用户提供更可靠的产品,也通过定制化开发带动海安本土供应链企业共同成长,实现“上游扩产能、下游优服务”的双赢格局。
仅仅两年,就能实现如此突破,离不开海安的优势——一小时配送链。肖鹏介绍,“现在,你目光所及的都是海安的产品,从铜箔、铜线到变压器外壳,企业生产中所有的原材料供应商均分布在一小时车程内,海安齐全的产业链配套令许多同行羡慕不已。”此外,海安毗邻上海港、宁波港,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地理便利。
可以说,在海安,伊顿与瑞恩的合作,不仅是资本的结合,更是技术、制造、市场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没有核心产品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降本20%里的技术破壁
海上风电、高原边塞……在一些特殊应用场景,昼夜温差极大、环境条件恶劣,变电站就易出现开裂、腐蚀、使用寿命短等情况,此时,就需要宽温域、低功耗的预制舱智能变电站。然而,国内相关技术一度搁浅,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直至2023年,江苏恒炫电气有限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由恒炫电气研制的宽温域、低功耗的预制舱智能变电站将盐雾耐受时间从进口产品的720小时提升至1440小时。公司技术总工贾根茂介绍,“该产品通过材料创新与系统集成优化,成功将设备使用寿命提升30%,成本降低20%,能耗下降42%,交付周期从传统的12个月压缩至4个月。”自此,国产设备也可以适应极端环境,得以走向更广阔市场。

20多年稳扎稳打,在贾根茂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两个“硬”——技术硬、市场硬。
“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一定会被市场淘汰。”基于这一认知,恒炫电气始终将技术研发视为生命线。公司拥有近3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并与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保持着深度产学研合作。得益于常年的技术钻研,恒炫电气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芯片实现“自主可控”,国内领先。

除了技术上的“硬”,恒炫电气同样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市场与企业直接关联,从2018年起,恒炫电气加大投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从图纸设计到产品制造的全流程升级,大幅提升效率。“我们推行6S管理,打造花园式工厂,让客户‘感觉不像来到工厂,而是走进一座景区’。”
过硬的质量、良好的服务理念,造就了恒炫的“硬核市场”,目前,恒炫的客户覆盖国网、南网、中能建、国电投等大型国企央企,并深度参与新能源、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的项目建设。

设备升级是最值得的投资
3.2%带来的智造之“芯”
当伊顿以全球视野布局海安、恒炫在极端领域创新技术成果时,江苏北辰互邦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正从产业中游的装备环节切入,推动着一场效率变革。在海安变压器产业集群中,北辰互邦不算规模最大,却可能是“最懂装备”的企业。
“海安变压器企业多,但同质化严重,根源在于装备智能化水平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严九江一言中的。从2005年建厂至今近20年,北辰互邦最大的突破,在于“用装备重塑制造”,让装备升级既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又为将来拓展新业务做基础。

2017年开始,公司着手自主研发设计铁芯自动叠装设备,2022年,公司与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合作,成立“变压器智能制造联合研发中心”。如今,铁芯自动叠装产线更迭至第5代。
走进公司车间,横剪上料、剪片、打料、叠装、出库……全流程自动化,彻底改变了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叠装方式,且效率提升了4倍。

敢在行业低潮期投入,是北辰互邦的战略定力。公司与东北大学合作开发高牌号硅钢,专注于变压器硅钢材料革新;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5G数字化车间正在积极收集数据样本,致力于实现AI控制,数字化传输,让变压器设计“一个按钮”解决。

而这些产学研合作,正是得益于“创新创业在海安”等活动,“每年,通过政府搭台,我们在各类科技会议上结识专家,确立合作关系。”严九江介绍,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3.2%,为历年最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才有市场的议价权,新的亮点、新的技术,就是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方法。”
正如严九江所言:“共生存,共繁荣。”在海安,越来越多像北辰互邦这样以技术破局、以协同共生的企业,正成为产业链中最活跃的一环,推动着电工电气产业链从“齐全”走向“强大”。2024年,海安电工电气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从依赖进口到突破技术封锁,从本土创新到全球布局,在海安,越来越多的电工电气企业“链”通市场、“链”出韧性,“链”起高度。
今年9月,行业领军者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与海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智能电气装备生产基地正式落户。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是海安产业生态与一流企业战略视野的“双向奔赴”,是海安电工电气产业60多年积淀的“厚积薄发”。
如今,这条根植本土、辐射全球的百亿级产业链,不仅以优质产品点亮了万家灯火,更以创新之光、智造之魂,照亮海安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作者:缪凡 蔡诚 周瑞萌 梅玲 顾一磊 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