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国庆中秋双节落幕,“人山人海”的景区与“一票难求”的返程大军,又一次把集中休假模式的困境暴露无遗。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国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三成,文旅消费补贴总额近5亿元。可热闹背后,公共资源超负荷运转——交通部门增开数千列高铁航班,景区投入数倍人力维持秩序。
在这热闹与疲惫交织的场景里,九部门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倡议,恰逢其时。这可不只是多放几天假那么简单,背后是一份关乎公共资源高效利用、百姓假期舒心的“民生账本”。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核心在于让全社会资源流转更顺畅、更经济。上海师范大学刘德艳副教授一针见血:“当前旅游市场旺季太旺、淡季太淡,群众想错峰却无暇出行。”这话直戳问题要害——资源错配。春秋假的意义,在于能让五一、十一的“爆炸客流”匀成全年细水长流的小生意。景区不用在黄金周累得“喘不过气”,公交车不再空跑十月剩下的二十多天,垃圾桶也不用黄金周一刻钟就满溢,公共服务资源终于告别“平时闲置、战时告急”的尴尬。这,正是新时代“紧日子”要求的智慧体现。
要让政策成为“暖心事”,关键在于破解落实中的现实顾虑。反对者常担心春秋假会成为家长的负担,但试点地区的创新实践已给出有力回应。在杭州,春假期间的托管班请来科技辅导员,孩子们没在教室里干坐着,而是动手制作AI绘本;在湖北利川,学校把春假与清明相连,组织“小小园艺师”活动,让课堂知识在乡野间落地生根。这些尝试,把原本的“管理真空”变成了“成长契机”。政府的用心,体现在教育局排课表、文旅部门发优惠券、社区食堂把午饭热在保温桶里,三方一起兜底——当陕西彬州北极镇在公务接待上“做减法”,就能在民生服务上“做加法”,把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更贴心的公共服务中。
有人或许会问,政府如此精打细算地调整假期,到底图啥?答案就在于,政府把假期切成几截,每一刀都要过三道筛:家长是否接得住、景区是否吃得下、财政是否扛得动——所谓“切香肠式改革”,切的是时间,更是责任清单。革命战争年代,中央苏区“节省每一个铜板”支援革命,换来的是革命事业的发展;今天,政府通过这种方式挤出效益空间,也是为了让日子更有奔头。
春秋假好不好?先别喊口号,去门口小面馆问问老板娘——四月多放三天,她的葱油拌面能多卖两百碗吗?能,她就赞成;不能,她就反对。民意其实就这么简单。浙江湖州安吉的主题乐园推出春秋假限定活动后,亲子套票“秒空”;武汉老字号通过创意升级,吸引日均千人次客流——这些都在证明:当消费从“一窝蜂”变为“细水长流”,企业和百姓都能得到更实在的收益。
从双节的喧嚣到春秋假的宁静想象,我们期待的,不是简单的假期挪移,而是一个更从容、更富弹性的生活节奏。当孩子们能在春花秋月中真正亲近自然,当家庭不必在拥挤的人潮中疲于奔命,当小城古镇在均衡流动的客源中焕发生机——这便是治理智慧最可感的温度。
政府的“紧日子”,终究是为了百姓更有质感、更加舒心的“好日子”——这本民生账本里,一头连着面馆老板娘多卖的两百碗面,一头牵着财政省下的两班临时列车。最终,它们共同汇入一张“社会治理的效益表”:唯一的“负债”,是政府更精细的投入;而最大的资产,永远是百姓从容的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