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出片执念”,让假期回归本真
发布时间: 2025-10-10 09:51:46 编辑: 俞鑫城 文章来源:
字体:

郭红波

当社交平台的“旅游摄影大赛”成为假日标配,“出片”渐渐取代“体验”成为旅行的核心目标。从规划行程时优先筛选网红机位,到抵达后排队数小时抢占拍摄点,再到深夜酒店里精修九宫格,这场被镜头绑架的旅行,让本应放松的假期沦为疲惫的“表演任务”。在当代人的假期生活中,因执着于“出片”而让旅行体验打折扣的情况已十分普遍,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正悄然消解着假期本该有的松弛与意义。

“出片式旅行”将完整的旅途切割成碎片化的任务清单,消解了旅行的沉浸感。在这种逻辑下,旅行不再是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而是被拆解为“找机位、摆姿势、拍照片、修图发帖”的流水线操作。人们的注意力被取景框牢牢锁定,大脑中负责理性规划的区域持续活跃,而主导情感体验的区域则陷入抑制,即便身处壮美风景中,也难以察觉山水光影的变化与草木的清香。旅行本该是用感官捕捉当下的过程,却沦为“为朋友圈打工”的功利性行为,那些未被镜头记录的微风、笑语与顿悟,都成了被牺牲的“隐性成本”。

“出片式旅行”催生了同质化的审美与体验,扼杀了旅行的独特性。在算法推荐与商家营销的合力推动下,各地景点纷纷复制“网红模板”,从统一风格的路牌到千篇一律的打卡场景,旅行者的选择被限定在流量预设的框架内。为了拍出符合社交期待的“标准照”,人们刻意模仿同款姿势与滤镜,使得旅行失去了个性化探索的乐趣。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同质化追求还会抬高消费成本,商家将资源集中于打造“出片机位”,却忽视了服务与产品的真实质量,导致性价比持续走低。当旅行变成批量复制的“打卡游戏”,探索未知的惊喜便不复存在。

“出片式旅行”还会引发关系摩擦,侵蚀假期的情感价值。旅行本是维系亲密关系的纽带,却常因“出片”执念沦为矛盾的导火索。情侣间可能因拍照频率与效果争执,家庭出游中长辈的合影需求与年轻人的网红照追求形成代际冲突,原本温馨的互动场景被紧张的“拍摄任务”取代。更严重的是,部分人为追求惊险出片效果不惜涉险,或为抢占机位破坏文物与生态,既违背了旅行的休闲本质,更带来了安全隐患与公共利益损害。当旅行成为人际关系的“试金石”而非“黏合剂”,其情感滋养功能便已失效。

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向他人证明“我来过”,而是在途中与自我、自然和世界对话。“出片式旅行”的盛行,本质上是数字时代自我呈现需求对生活本真的侵蚀,人们用精修的影像构建理想化人设,却在真实体验的缺失中倍感空虚。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选择“反向旅行”,放下攻略与相机,在松弛的状态中重拾旅行的初心。真正的假期珍贵之处,在于让身心从日常枷锁中解放,那些无须修饰的真实体验,远比点赞数更能滋养心灵。唯有跳出“出片执念”,才能让假期回归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