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见匠心
发布时间: 2025-10-09 09:27:49 编辑: 吴一多 文章来源:
字体:

假期期间,“通江达海 州立潮头”2025欢度国庆专场综艺演出在通州举行,开场舞蹈《映日荷花》的舞者们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勾勒出雅致意境,瞬间将现场观众带入沉浸式艺术氛围。该舞蹈与通剧小戏《瞧这两亲家》、中国舞《蓝》入选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五星工程奖”拟获奖作品名单。

佳绩的背后,是通州文艺工作者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打磨,是通州在文艺领域“精创精品,力推力作”的坚定追求。近年来,通州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戏剧曲艺到舞蹈歌曲,从大型剧目到小型作品,无不彰显着这片文化沃土的蓬勃生机。

传承与创新 文艺精品硕果累累

“好作品像金子一样,总会发光。”这是通州文艺工作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品《阳光便利店》的成长历程,正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小品《阳光便利店》讲述了一个人性救赎的故事:一个受骗并差点走入迷途的年轻人,在便利店盲人老板的感化下,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剧本台词不超过1500字,演出时间约16分钟,经过多轮细致打磨,最终成为一部小而美、小而精的舞台佳作。

去年,该小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参加全国首届小戏小品展演,在文旅部主办的这场国家级赛事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并作为唯一一个小品节目参加颁奖演出。今年,该小品荣获2025年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目,并参加了“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阳光便利店》的成功不是个例。近几年,几乎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积淀,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完美融合,为通州文艺注入了强劲的时代脉动。

去年,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获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它以童子戏为基,用南通方言演绎青年创业故事;大型新编传统通剧《陈英卖水》以传统老腔融合现代舞美,斩获了“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延续了通剧艺术生命,发扬了传统戏曲魅力;中国舞《蓝》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灵感,从最初的简单构思,再经反复提升,最终斩获五星工程奖;广场舞《映日荷花》以省级非遗“荷花盘子舞”为原型,融入创新的队形和动作,让荷花盘子舞焕发新时代的魅力。“我们的作品都是根植于通州地域特色,紧扣这片土地的脉搏。”通州区文化馆馆长王彦芳说。

机制与人才 双轮驱动文艺繁荣

异常忙碌的夏天,对通州所有文化工作人员来说,是辛苦的,却也是快乐和幸福的。“演员们今天在南京,后天就到了安徽,类似这种连轴转的演出是家常便饭。舞台上的灯光暗下又亮起,掌声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我们都忘记了疲惫。”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团长季新华自豪地说,“剧团积极开拓,发挥全团演职员潜能,多部剧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演员、作曲、舞美、灯光都是本土人。”

文艺繁荣、精品频出的背后,是通州多年来在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持续努力。

去年,通州出台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围绕“童声里的中国”“张謇文化”“大爱通州”等品牌,实施文学艺术创作等“六大提升工程”,力争三年内实现3—4件文艺作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每届都有作品入围省五星工程奖、省文华奖、省戏剧小戏小品奖。

人才方面,通州通过“传帮带”、建立名家工作室、定向培养等方式,形成了一支涵盖通州歌舞团、剧目工作室、文化馆等单位的老中青三代文艺中坚力量。

今年8月,在第三十届“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晚会的舞台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温情上演。台上,两名年轻演员复刻了小品《狗子与花妹》,向优秀的通州文艺前辈致敬;台下,两位前辈欣慰地注视新一代演员在台上全情投入。

凭借两位前辈精彩的演绎,该小品在1996年登上央视舞台,是通州文艺作品首次闪亮全国。当经典的包袱再次响起,当熟悉的乡音重现舞台,掌声既献给历久弥新的艺术经典,更献给这场意义非凡的文艺接力。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节目复刻,更是通州文艺工作者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通州“老带新、传帮带”的优良传承。

送下乡与走出去 守文艺创作初心

近年来,通剧大戏《瓦匠女人》《陈英卖水》、舞蹈《蓝》、广场舞《映日荷花》、小品《阳光便利店》、歌曲《向远方》《送夫参军》等作品先后来到北京、重庆、湖南、黑龙江、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将通州文艺作品呈现在更广阔的舞台。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能束之高阁,要让老百姓看到。”这是通州文化工作者的共识。

每年,通州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晚会、“水街19点 乐享南通州”等品牌文化活动超1000场,通过点单式、互动式服务,把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同时,通过“南通州文旅嘉年华”“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等活动,推动本地作品与其他精品同台交流。

对于未来,通州文艺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手握一系列创新项目:原创通剧大戏《濠河月》用本土戏曲演绎本土名人风范,礼献张謇逝世100周年;南通说唱《张倩楠耕田》《冒籍风波》、广场舞《金秋唱红火》,将以鲜活的艺术形式讲述通州故事;音舞话剧《风雨龙城》,将探索多元艺术融合的创新表达;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将改编成曲艺长篇;通州民歌《八面风》《参军保家园》的传承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我们就像小草,顽强而有生命力。”一位演员表示,他们继续用无限的热情和创造力,致力于挖掘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擦亮通州文化名片贡献力量,持续书写通州文艺的精彩篇章。

本网记者 徐爱银 任溢斌

本网通讯员 曹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