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蓝图,一头系着农户增收致富的民生期盼,是激活乡村经济活力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南通如皋市下原镇深挖“土”的优势,做足“特”的文章,焕新“产”的生态,持续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为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且可持续的产业动能。
扎根在“土”“藕”遇丰收“淘金”忙
金秋送爽,走进下原镇藕池村,百亩荷塘边,村民们身着水裤、手持铁锹,一根根粗壮饱满、洁白如玉的莲藕从淤泥中被缓缓拔出,带出串串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
藕池村,如其名,因藕而闻名。村内的百亩藕池,不仅是当地农耕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成为下原镇特色农业版图上的一张“金字名片”。近年来,藕池村立足发展实际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主动“走出去”,从安徽莲藕生产基地引进多个优良品种,既有适合清炒、口感脆嫩的品类,也有适合炖煮、粉糯香甜的品种,其中珍珠藕等特色品种更是深受市场青睐,为莲藕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依托本地水土禀赋,藕池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探索“藕 + 渔”立体套养新模式,在以莲藕种植为主的基础上,养殖泥鳅和鱼等,实现“一亩田、两份收”的效益,大幅提升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也通过生态循环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形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扎根在“土”、做精“土特产”,如今的藕池村,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百亩藕池里更是呈现出“莲藕肥、鱼虾壮”的喜人景象,村民脸上的笑容愈发甜蜜,乡村振兴的活力,正伴着满塘藕香,在这片沃土上持续涌动。
鲜明在“特”“荷”香盈市绘“钱”景
指尖轻捻细掐、俯身娴熟采收、细心归拢……近日,下原镇迎来了蘘荷采摘旺季,垄间穿梭的村民、满载而归的竹篮,将田间地头的热闹,酿成了独属于下原的“丰收图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下原蘘荷的品质与口碑,早已获得权威认证。2020年“下原蘘荷”取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1年成功创建“江苏省区域公共品牌”,2023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今年7月又将国家地理标志揽入囊中,这张响当当的“国字号”名片,在丰收的季节里越擦越亮。

从“养在深闺”到“声名远播”,下原镇并未止步于“种得好”的坚守,而是以创新思维破题,围绕“特”字做足文章。一方面,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模式激活农户参与热情,白李社区成立“秀彬家庭农场”,创新推出“经纪人+基地+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农户的种植技术和销售难题,又形成了规模效应。如今,白李社区已拥有超500亩的种植规模,成为如皋及周边地区的蘘荷“集散中心”。另一方面,积极整合资源,探索蘘荷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举办首届蘘荷文化节暨直播节,邀请知名厨师研发蘘荷特色菜品、网络红人助力直播推广,将农产品与文化、消费场景深度绑定,进一步做靓“下原蘘荷”这一特色品牌。

以品质铸品牌,以创新拓市场,以融合促升级,小小的蘘荷,成为承载乡村“丰”景与百姓“钱”景的“致富密码”,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幸福的乡村振兴幸福画卷。
焕新在“产” “薯”光璀璨映富路
“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咱们下原的富硒小香薯,口感粉糯香甜,还富含硒元素,营养丰富!”在如皋富硒小香薯文庄种植基地,百余名主播热情开播,用接地气的讲解、生动的田间场景,将这份来自乡村的“原生态美味”,实时传递给屏幕那头千万名消费者。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电商直播助农已经成为土特产“出圈”“出彩”的“关键抓手”,为乡村“土特产”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便捷通道。下原镇敏锐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主动拥抱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业态,将宣传推介和产地直销紧密结合,小香薯从“地头货”变成了“抢手货”,让消费者买到实惠,村民获得更多收益,形成“消费者得实惠、村民增收入、产业聚人气”的良性循环。
产业要振兴,人才是核心。不止步于短期的直播“爆单”,下原镇启动“原”野之声“一村一主播”培育计划,通过定期开课、手把手教学,帮助村民掌握直播话术、短视频剪辑、粉丝运营等数字技能,让熟悉土地的“土专家”,变身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农人主播”,不仅解决了直播人才短缺的问题的同时,也让村民们成为家乡特产的“最佳代言人”,助力小香薯搭乘网络快车“C位出圈”,奋力绘就“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共富新画卷。
“土特产”是乡村振兴“富矿”,越挖越有、越挖越多。精准锚定“土特产”优势,深耕品质、延伸链条、注入文化,下原镇必将结出更多乡村振兴“致富果”,让乡村振兴新画卷愈发浓墨重彩。
作者:邱淑蓉 韩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