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农机农艺“双向奔赴” 用科技创新挑起农业大梁
发布时间: 2025-10-01 10:55:55 编辑: 高锋 文章来源:
字体: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南通省力机电的水稻机械中耕除草技术入选,成为全国农业机械装备类主推技术之一。该中耕除草技术由南通省力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经机构数据检测,目前除草率超过87%,损伤率低于3%,实现了“除杂护苗两不误”。

真正的农机农艺融合,是让机械读懂农艺的“语言”。当前,南通大力支持本土企业突破关键装备,让农业机械从“替代人力”向“理解作物”转变,实现与品种、栽培、人力的精准匹配。

技术破壁

农机与农艺“双向奔赴”

盛夏时节,在海门的一处水稻试验田里,一架水稻中耕除草机稳步行进,只见它灵巧地绕开一株株秧苗,精准铲除根部杂草。

省力科技研发的水田除草机在作业
省力科技研发的水田除草机在作业

该水田除草机由省力科技研发,直面“除草剂依赖高、土壤污染重”的行业痛点,采用物理除草方式,与高速插秧机底盘兼容,实现行间株间同步作业,还可搭载无人驾驶系统,依靠插秧轨迹记忆实现“同辙作业”,将误差控制在厘米级。

田间试验表明,中耕除草不仅除了草,更“活”了土。土壤透气性与保水性显著改善,水稻根系更为发达,肥料吸收效率大幅提升,带动产量增长。

“产品创新的核心是需求的准确把握。”省力科技负责人吴亦鹏说,近年来,公司携手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等,围绕机插匹配、绿色防控、产品系列化等环节展开攻关,最终形成了悬挂式、乘坐式和除草机器人等系列产品,“目前我们的中耕除草机械已经在10多个省份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得到当地农业部门、种植大户的认可。”

以用促研,以研促造。过去,“企业造什么,农户买什么”的被动模式曾长期存在,农机补贴多聚焦应用端;如今,南通鼓励粮机企业搭上数智化快车,“农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从耕地、插秧到植保、收割、烘干,一条条全程机械化作业链已然成熟,让“一粒种子”的加工也充满科技感。

走进海安市海农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30米长的麦种自动化生产线正“吞吐”金黄——除尘去杂的风机嗡嗡作响,精细筛选的筛网轻轻震颤,包衣机给麦种裹上一层“防护衣”,最后经定量包装机封口,一袋袋标准化麦种便整齐码放在传送带上。

“现在10个人一天8小时可完成65吨麦种的加工。”公司业务组长吴海鹏介绍。2024年底,公司引进ERP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客户、项目、库存、采购、生产等核心业务模块,实现对生产发运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系统上线后,生产线通过ERP进行半成品加工和入库管理,仓库保管接到指令后安排驾驶员发货,两条线并行运作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准确率,真正做到“忙而不乱”。

服务迭代

从单机作业到全链条协同

技术的成熟终要落地为服务的升级。当单机作业延伸为从种到管的全链条协同,催生出“机器跟着农艺走,服务跟着需求走”的新生态。“农机共享合作社+区域农业服务分中心”联合体的出现就是这一生态的生动载体。

三夏时节的海安市孙庄街道银杏村,热风裹着麦香。2台来自文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无人植保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机翼掠过之处,细密的雾滴均匀喷洒,不到10分钟便完成了4亩地的农药喷洒,“我年纪大了、眼神不好,自己打药要么漏喷要么多喷。现在一个电话机子就到,比自己弄省心多了。”农户张跃梅说。

文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现拥有无人植保机、拖管式防治器械等近20台(套)农机,年服务周边农户农田3.5万亩,解决了周边农户“无机可用、无力耕种”的难题。“农忙时农户电话一响,我们两小时内准到田头,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不误农时。”合作社负责人汤文年说。

在海安,这样的社会服务组织有1535家,年耕种管收等环节服务面积达107.1万亩。

农机共享合作社帮农户收割(资料图)
农机共享合作社帮农户收割(资料图)

如果说合作社的服务是“点对点”的精准响应,精准破解了小农户“无机可用、无力耕种”的难题,那么区域农服分中心的建立则实现了“面状覆盖”。

启东市吕四港镇吕复村的稻田里,春辉家庭农场主岑春辉俯身拨弄着稻穗:“去年水稻起了锈病,打了好几种药都没用,多亏‘田郎中’连夜赶来指导,不然收成得减三成。”他口中的“田郎中”,正是启东区域农服分中心下沉田间的农技人员。

近年来,启东围绕四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组建了南、中、北3个区域农服分中心,将110名农技人员“下沉”到田间,“保姆式”服务随叫随到,1100多个粮、豆、油及蔬果种植大户都有了专属技术后盾。

如东县掘港街道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正酣。占地5166平方米的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全面落成,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电商中心、职业农民实训场所、农产品检测中心、如东特色农产品展示及科普中心一应俱全。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南通大力推进区域农技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24个区域农技服务分中心建设,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全链条赋能延伸到农资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农忙时节,如东县供销合作总社依托全县400多个基层网点实现“定时定点定线”配送,农户下单2小时农资直达田间;同步组建20余人的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示范侧深施肥技术。如今,技术已覆盖4万亩农田,实现化肥减量10%、亩均增产8%;新合农服的智慧平台远程会诊中心12小时在线答疑,让植保指导速度翻倍、施肥精准率提升50%。截至目前,线上服务覆盖种植户500余户,解答技术问题1000余个。

数字赋能

“云”端指挥 地头执行

农机农艺融合的未来,在于激活要素聚合的“倍数效应”。当前,农机不再是单纯的执行工具,更成为可感知、可决策、可执行的“智慧农事管家”。

如东县袁庄镇赵港村的5600亩“国庆稻”即将成熟,往年此时常犯愁的“农机荒”今年却不见踪影。“过去机手转场空跑损耗大,现在系统可以自动匹配最近路线,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颖点开南通市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的农业主体认证界面,只见“电子地图”板块可以看到在线农机的实时位置,“农艺需求—农机响应”的良性闭环已然形成。

作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地区,南通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及5G通信技术,截至目前,平台已接入各类主体4913个,各类农机装备11688台(套),其中监测终端9369台(套)、辅助驾驶系统2247台(套)。无人化农场、智慧大棚、智慧林果等七大场景全面覆盖,68家规模主体已完成场景建设。

南通市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
南通市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

赵港村正是借助这一平台,在收获时节将农户需求整合成“服务包”,吸引数百公里外的农机手跨区驰援。

打开“苏服办・南通”App的数字农机板块,电子地图清晰标注着加油站、维修点、烘干中心等服务资源,网约农机、金融服务、应急调度等功能一键可达。“农机线上找农活,农活在线配农机”的愿景成为现实,机手大大减少转场时间,提升作业效率和机具使用效益。

在平台上,南通各乡镇农机的基础信息、农机作业信息、生产经营主体信息互通,快速实现跨区作业智能匹配;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则能快速获取农机总量、经营主体总量等数据,实现农机规模主体分布和生产情况在线管理,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动态监测、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效能。

智慧装备也让农事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从容。通州区金沙街道万顷粮田智慧农场现拥有全套物联网设备及高清监控系统,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托管,田间的智能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可实时采集数据,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则让秧苗长势一目了然,偌大农场仅需10名管护人员;海安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农技专家通过“云端”实时会诊37个种植主体田情,种植户在家也可通过农场摄像头察看苗情,真正实现“知天而作”。自2024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平台已录入东部区域104户大户信息……

从物理除草的“零伤苗”突破,到全链条服务的无死角覆盖,再到数字大脑的全智能调度,南通正以农机农艺的深度“软融合”,让“稻语花香”里生长出农业现代化的新浪潮。

作者:王颖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