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公布2025年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单位名单,海安市角斜镇成功入选,成为海安市唯一、南通市仅有的5个获奖乡镇之一。
角斜镇作为海安唯一的临海区镇,实行滨海新区与角斜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坐拥5万亩滩涂资源,既是沿海开发前沿,也是农业重镇。在发展与保护的平衡木上,角斜镇如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滨海新区分局的实践表明:关键在于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巧妙运用“加减法”,确保“饭碗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下好项目用地“灵活棋”,做好集约“减法”
面对沿海经济发展和持续招商带来的土地需求压力,建设用地指标日趋紧张。如何突破瓶颈保障项目落地?滨海新区分局的答案是:向“立体”要空间,向“存量”要效益。
该局通过多方调研,选定从立体开发和节地增容两方面破题。东部家具科创园是一个典型例证。这个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产业集中区,在分局早期介入和持续服务下,最终采用了“向上发展”的模式:15幢标准化厂房均规划为4层以上、局部7层,建筑高度达23.75米;同时配套建设5幢7层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形成“园区+社区+空中”的综合节地模式。分局长赵健介绍:“与传统单层厂房园区相比,该模式节约用地约100亩,节地率高达56%。”园区推行“售租结合”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初始用地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在党建引领下,分局党员干部积极担当,近三年累计盘活闲置低效用地434.75亩,持续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挖掘农田整理“潜力股”,做好提质“加法”
角斜镇顾陶村的变迁,是做好耕地“加法”的生动写照。昔日田块落差大、基础设施落后的薄弱村,通过国土生态修复项目,蜕变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乡村。
顾陶村党总支书记刘峰用数据展示了巨变:村营收入从2016年的52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10万元,增幅达303%。这一飞跃始于2020年的国土生态修复项目。项目填埋废沟塘15.18万立方米,平整土地3200亩,新建渠道19.2公里、泵站4座、水泥路8公里,不仅建成高标准农田,还净增耕地613亩。整治后,全村土地流转率超85%,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70万元。村集体保留自主经营940亩土地,并牵头成立合作社,2024年首次实现分红14.4万元,惠及1197户村民。集体收入增加后,累计投入35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陶明评价,顾陶村项目实现了耕地提质、农民增收和生态改善的共赢,成为全市标杆。

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做好动态“平衡”
为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滨海新区分局将耕地保护作为书记党建项目,与各村党总支建立党建联系。每年初,镇政府与各村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明确保护任务和考核细则,并将结果与村级绩效考核、干部评优直接挂钩,激发基层主动性。
宣传引导同步加强。通过村务公开栏、乡村大喇叭、微信公众号、党员活动日、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政策要求。
在管理上,角斜镇严格跟踪耕地用途变化,对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情况严格监管,确保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耕地。同时,有序推进零星建设用地复垦和滩涂未利用地科学开垦,多渠道落实补充任务。对违法用地行为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建立“镇村日常巡查+部门联合执法”监管模式,重点打击“非农化”和“非粮化”行为。通过严格监管和及时整改,角斜镇实现了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和比例的“双下降”,在卫片执法检查中达成“零问责”目标,有力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
角斜镇通过精准的“加减法”和严格的平衡术,在保障发展的同时,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其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康传广 李逸 金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