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如皋市东陈镇汤湾村瑞蝶生物科技养殖基地里,上演着神奇一幕:一尾尾闪烁着荧光的金鱼在池中翩跹游动,鳞片如液态宝石般璀璨,宛若坠入凡间的精灵。
这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生物基因编辑“黑科技”的巧妙运用。不久前,皋蝶“遇禧”系列荧光金鱼正式迈入规模化量产,在一个个培育池里,传统农业与现代生物科技正在发生一场颠覆式的融合。
破局
“黑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如皋金鱼养殖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形成了长三角地区著名的观赏鱼养殖产业带,尤其是蝶尾、高头、珍珠、蓝寿、水泡等20多个金鱼品种,更是越游越远、畅销海外。
然而,因为近亲繁殖等因素,如皋传统金鱼养殖逐渐面临数量下降、种质退化等问题。如何破局?当地金鱼养殖户达成共识:求新求变是突围的不二道路。
2022年,福州大学博士何小镇携手东陈镇金鱼养殖能手施伯林,创立了南通瑞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场基因编辑的金鱼养殖“革命”悄然拉开。
创业之初,何小镇便将研究方向锁定透明金鱼培育、无背鳍金鱼培育、荧光金鱼培育这几个方向,“因人力有限,前三年我们把研究重心放在荧光金鱼上,为的就是培育出性状明显、繁殖稳定的全新金鱼品种”。
一千多个日夜、数千次实验、筛选超过20个金鱼内源基因调控元件,对科研创新的不懈追求,换来了质的突破——三年的时间,何小镇带着研发团队,攻克了表达效率与遗传稳定性两大技术瓶颈。
“依托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金鱼繁育技艺,我们获得了强表达元件,使基因表达效率跃升至88.2%,遗传稳定性达62.5%,实现了肉眼可见的绿色荧光效果。”何小镇站在实验池边,手持光谱仪,一边检测荧光强度,一边讲解基因编辑的原理。他的目光沉着而热切,仿佛能看透每一尾鱼身体里流动的基因密码。
目前,研发团队培育的荧光金鱼已批量繁殖至第三代。“这是国内观赏鱼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突破。”何小镇说,这意味着,在未来金鱼不再只是“观赏品”,更是一种“科技艺术品”。
赋能
人才队伍“高大上”更“接地气”
培育池中游弋的荧光金鱼火速“出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经销商和科研人员前来考察。
“与传统金鱼相比,这些会发光的金鱼到底有何优势?”面对众人的疑惑,何小镇解释,皋蝶“遇禧”系列荧光金鱼不仅能在特定光源下呈现出梦幻般的荧光效果,更在抗病性、色泽稳定性等方面略胜一筹。
任何技术成果的落地,都离不开稳定的人才支撑。翻看瑞蝶生物的研发团队资料,可以总结为“跨学科”“高学历”。
其中,三位核心人物都大有来头。总经理何小镇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期从事鱼类基因编辑研究;技术总监崔宗斌研究员专注环境因子对鱼类胚胎发育等分子机制研究;销售副总施伯林则拥有三十多年金鱼养殖经验,曾创办如皋长蝶观赏鱼专业合作社,是国内金鱼产业化的早期实践者。
“我们没有局限于技术本身,更注重构建一套可持续的产学研机制,”何小镇说,企业依托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等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在瑞蝶生物的现有员工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过半数,形成了一支涵盖遗传学、生物工程、水产养殖、动物营养等多领域的研发队伍。”
“目前,团队正和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高校院所保持密切联系,持续推进金鱼基因库构建、分子设计育种、专用饲料开发等课题攻关。”何小镇说,关于他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共生
“金鱼经济带”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凭技术出圈,靠创新立口碑,瑞蝶生物不仅建成20个基因编辑与多倍体金鱼实验池,也尝到了由此带来的实实在在经济红利:年产观赏鱼规模超过20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一条荧光金鱼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科技含量与市场溢价上,更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汤湾村原本是一个纯农业村,产业单一,劳动力外流严重。“自金鱼养殖形成规模以来,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进场务工、参与电商销售等方式,实现了多元增收。后来村里修建了新的公路,整治了塘河水系,家家户户门前池水清澈,鱼影摇曳。”汤湾村党总支书记汪正荣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脸上写满兴奋与期待,“这次荧光金鱼的量产,必将带来新一轮发展。”
“现在养一池荧光金鱼的利润是普通品种的两倍,而且企业保底收购,风险小多了。”汤湾村养殖户老葛原本在外打工,前几年回乡投身金鱼养殖,钱袋子越来越鼓。像他这样的养殖户,在汤湾村不在少数。瑞蝶生物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汤湾村百余户村民参与金鱼养殖,从鱼苗培育、病害防治到销售渠道建设,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合作机制。
荧光金鱼的“出圈”,不仅打开了当地养殖的“新天地”,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何小镇透露,瑞蝶生物正联合地方政府,挖掘古运盐河金鱼文化,开发“5+X”主题文创产品链,“通过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国潮金鱼品牌,推动产业向文旅领域延伸”。
以荧光金鱼为支点,打造一条覆盖全产业链的“金鱼经济带”,这是东陈镇今年提出的产业“IP”。在东陈镇党委书记李智看来,“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发光体’——既能照亮水面,也能点亮农民的钱袋子”。
记者 陈嘉仪 通讯员 蔡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