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严春花)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23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报道《援疆活水润天山》,重点聚焦南通援疆工作成效。该报道以南通援建伊宁县纺织工业园为案例,展现了援疆工作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切实变化。
“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组长施张范表示。这一理念在麦热艳一家身上得到生动体现。作为两位孩子的母亲,她2023年入园工作后首月收入就已近8000元,并享受园区提供的免费家庭宿舍与子女就近入学政策。“我们最近在买车,下一步计划在县城安家。”麦热艳的愿景正是援疆成果的微观缩影。目前,该园区已带动超7000人就业,成为富民兴疆的重要载体。
由南通牵线引入的新疆天山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亿元,打造桑蚕种养及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已带动400余人就业,待二期6000亩种植规模全面落地后,预计每年为当地群众增收5000万元。“好日子有盼头了!”曾经只能靠天吃饭的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村民马明慧,如今已是年薪8万元的桑蚕基地管理员。
针对中小微企业孵化难题,南通工作组投入800余万元改造闲置园区,打造青创园平台,迄今引进企业35家,实现年产值9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个,有效激活本土创业生态。工作组在青创园建设直播基地,助力周边家庭妇女成长为熟练运用直播平台的“带货达人”,推介西梅、薰衣草、黑小麦等伊犁特色产品,拓宽增收渠道。
“没想到可以在家门口上‘南通学校’,享受优质教育。”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首批高一新生吾提库尔・吾布力卡斯木感慨道。这座总投资2.12亿元的学校,从批复到交付仅用一年多时间,是以“南通速度”打造“河谷教育样板”的生动写照。南通援疆不仅“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工作组牵头建立区域教研联盟,通过同课异构、青蓝结对,将“南通经验”复制推广,实现从组团“帮扶一校”向“引领一地”转变。今年全县20名学生考入985高校,其中15人出自伊宁县二中“南通班”。
“坚持引智与育人并重,让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守护边疆群众健康。”南通医疗援疆领队,伊宁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建锋说。截至目前,南通医疗队已开展基层义诊12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推广新技术44项,填补医疗空白25项,挂牌南通大学教学医院,联合南通大学医学院面向伊宁县开设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培训课程。两年多来,工作组持续擦亮“通医在伊”“通师伊情”“通智伊才”3张名片,为当地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援疆资金向基层和民生领域倾斜比例达到93%。
文化润疆使两地之间的联系超越了简单的项目合作,升华为心与心的联结。伊宁县依托南通理论资源优势,建立6个“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开展“理论走亲”活动近百场,为伊犁州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开辟了一条“理论援疆”的创新之路。伊宁县文化大院是今年援疆资金重点支持的文化润疆项目,不仅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有效抓手。“苏韵伊情・南通非遗进伊犁”活动、亲子剧《封神之哪吒大战红孩儿》巡演、珠心算等特色文化进校园、天鹅泉全国摄影大赛……对口支援的桥梁,让两地文化交流的“好戏”接连上演。正如援疆工作组一名成员所说:“援疆的山海深情,已浸润天山南北。”
秋风起,硕果香,一幅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边疆美好画卷徐徐铺展。两年多来,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以“南通所能”精准对接“伊宁所需”,布局30个项目、投入资金3.145亿元,让产业、民生、文化之花在伊犁河谷竞相绽放,让边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