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工围江”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游弋謇公湖,从“散乱污”扎堆到中天钢铁“三零工厂”矗立,一条条复清的河流行经百姓家门口,一张张排污许可证转化为绿色资产——在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海门,一场深刻的绿色蜕变正悄然发生。
当黑嘴鸥掠过东灶港海面,当伪虎鲸现身央视镜头,当青头潜鸭在謇公湖泛起涟漪,这座因江而生、因江而兴的江海之城,用五年攻坚给出了生态治理的精彩答案。截至2025年8月31日,海门区PM2.5平均浓度为26.4μg/m³,同比下降7.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四年保持100%,PM2.5浓度同比下降5.8%;排污权交易激活企业减排动力,系统守护碧水蓝天。

攻坚克难,重塑江海底色
碧水重生,从“掩鼻河”到“幸福河”。“以前天热时,河边都不敢靠近,味道太重了。”老海门人的记忆里,不少河流曾是“绕着走”的存在。但如今,沿河步道上散步的市民越来越多。这背后是海门打出的一套治水组合拳: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2万余米,清淤50万立方米,种植3万平方米水生植物,畅通沿河步道;开展废水偷排直排“蓝剑行动”,“十四五”以来刑事移送涉水案件12起,完成852个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沿江布设9个监测垂线,2个公共雨水排口安装远程监控和一键启闭系统。
蓝天守护,科技精准治气见成效。2025年,海门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臭氧与PM2.5协同管控压力显著。面对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反弹压力,海门以科技为核心,依托“网格化+精细化”治理体系,构建起全方位、高效率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格局。通过布设微站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数据实时共享,并融合现场巡查力量,精准捕捉餐饮油烟、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因子的时空分布与扩散规律。尤其突出的是,VOCs走航监测车实时分析污染物成分,依托特征因子精准溯源,为臭氧和PM2.5治理提供科学支撑。通过“监测预警—现场处置—后台调度”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污染问题早发现、快处置。
净土安心,让家园扎根在安全之上。土壤与固废治理方面,“十四五”期间,海门26个化工遗留地块完成“两断三清”,3个污染地块实施工程管控。全区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天钢铁转底炉生产线固废资源化率达99.8%。多项工业危废处置项目建成投运,已基本满足处置需求。累计开展危废规范化评估240家次,纳入集中收集管理的小微产废单位达680余家。农村环境治理同步推进,6574户农户完成污水治理,77个行政村彻底告别黑臭水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率达95%,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智慧赋能,激活绿色动能
执法变革,从“铁面”到“慧眼”。2025年以来,海门生态环境部门非现场执法占比达61%,科技立案数占总立案数70%。这源于三重突破:将企业分为ABCDE五类,通过“摇号”确定检查对象,对116家正面清单企业以非现场监管为主;接收19家企业主动申请,上门排查48处隐患,出具《行政指导意见书》指导整改;对12件轻微违法免罚122.34万元,开展“提醒式执法”500余次。
制度破壁,让“绿色”流动起来。海门在海门港新区及经济开发区开展限值限量管理试点,一场静默革命正在进行:2023年完成6笔排污权交易、1笔抵押贷款;2024年激活二级市场,实现8笔交易。全区42个登记类项目免于总量平衡,率先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告知承诺制”“打捆审批”等改革举措,将环评审批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翌日可取”。容汇锂业等企业获环保贷支持,应急管控豁免机制惠及优质企业。
跨界协同,共护一江碧水。在长江畔的“崇启海”地区,跨区域环境治理正不断深化。该地区建立了危废联合监管、垃圾偷倒防控及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推进生态绿廊建设,配套应急池和专业救援设备,整合超120万条水气监测数据,绘制污染地块“一张图”。在长三角毗邻党建引领下,海门与崇明监测站党支部推动“党建+业务融合”,签署应急协议,开展联合推演,并实行“环保总监交叉检查”及“啄木鸟”专家检查制度,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屏障。

点绿成金,书写“两山”答卷
产业焕新,绿色标杆崛起。走进中天钢铁南通基地,“三零工厂”(废水零排放、煤气零放散、固废零出厂)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已成为省级绿色领军企业。同样的蜕变还发生在俐马纺织、慧聚药业等企业:俐马纺织印染废水回用实现区域零排放;慧聚药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RTO设施安全运行获专家认证。22家化工企业退出沿江1公里,绿色化工产业园承接高新技术项目。
生态增值,好山好水“回响”。当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青龙港绿地码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区域核心景观区;孝威村以村规民约推动“无废乡村”创建,引领环保新风尚;伪虎鲸、黑嘴鸥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全区已记录物种达1216种。
惠企利民,服务有温度,监管有力度。海门生态环境局一把手带队走访企业的身影,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活注脚:建立重大项目“建档立卡”机制,靠前服务鑫源热电迁建等项目;成立“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蓝绿护企驿站”,推行“邀约式”执法,变“被动监管”为“主动服务”,累计开展“体检式”服务85次,解决问题91个;编制《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为纺织印染等7大行业定制“一企一策”。

江海奔涌,向绿而行。从长江岸线化工企业有序关停的沉寂,到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电子提示音;从三级防控体系拦截污染物的闸门,到“执法周讲堂”里年轻执法者的笔记……海门用行动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本。这条江海门户的绿色长征,正为美丽中国写下澎湃的南通注脚。(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供图)
作者:彭军君 陈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