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钱了!”启东市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老侯等9名工人紧张地盯着手机屏幕,粗糙的手指不断点击着自己手机银行的账户余额查询页面。当账户余额出现变动的那一刻,他们不禁长松一口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记者近日从启东法院了解到,“法院+综治+人大代表”多元调解机制发挥作用,让一桩压在工人们心头许久的烦心事得到解决。
今年5月4日,包工头与公司签订钢结构制作加工承包协议,随后,包工头雇佣老侯等9名工人进场施工。原本按部就班的工期,却在7月8日被一则停工通知突然打断。
老侯等人接到消息,却迟迟等不到应得的劳务报酬。讨薪时,包工头以公司无故停工未付清加工费为由推脱,公司方则表示包工头要求提高加工费,与合同约定不符,已完成的加工量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
双方各执一词,相互推诿。多次谈判无果,老侯等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踏进了启东市综治中心的大门。
法律援助窗口值班律师李岩在了解到工人们的诉请后,立刻通过综治中心平台联系启东法院立案庭庭长张红丽,希望法院先行调解,让工人们能早日拿到应得的报酬。
“这是酷暑里工人师傅们用汗水换来的血汗钱,绝不能让他们既流汗又流泪!”了解全部案情后,张红丽第一时间带领团队介入,迅速联动综治中心,并邀请施工地的两名人大代表一同到场。
调解现场,三方当事人各执一词。“两家公司之间先清账,再付工人工资,否则免谈!”“我们只认合同,多出一分钱公司都不承担,谈不拢就找法院打官司!”“我身患重病,拿不到工资今天谁也别想走!”
见此情形,张红丽与两名人大代表迅速分工,将三方人员分开。这边,张红丽向包工头严肃释明法律责任,指出拖欠工资可能引发的诉累和后果;那边,人大代表主动拉着公司负责人坐下,不仅讲清法律义务,更掰开揉碎分析:“企业要长远走,声誉很重要,早点厘清和包工头的欠款,既解了工人的急,也给公司留了体面。”对情绪激动的民工,调解人员一遍遍耐心安抚。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稳了下来。
一整个上午,调解团队既当面沟通、直面矛盾,也“背对背”释法、分头疏导,反复进行法理劝说与情理沟通。终于,僵局被打破,包工头与公司方率先达成协议,公司当场支付11.2万元钢结构加工费。包工头拿到款项后,当场将工资发放到9名工人手中。
当天下午,老侯等人捧着一面锦旗专程来到综治中心调解室,用最质朴的话语道出满心感激:“我代表大伙谢谢法院,谢谢综治中心,谢谢人大代表!是你们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本报通讯员 凌斐颖
本报记者 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