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近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来通出席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并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普查等工作。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只有耕地面积和质量得到保障,粮食安全才有保障。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9万亩、同比增长0.3%;粮食单产395公斤/亩、同比增长1.3%,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中就能发现,耕地面积的增加、耕地质量的提升,是粮食稳产丰产的关键所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14亿多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守牢了耕地红线,为粮食连年丰产提供了基础支撑。从出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从出台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到推动耕地保护立法进程……这一系列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有力保障了耕地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实践证明,加强农田建设,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保障质量,让农田始终保证是良田。
饭从粮来,粮从地出。守好“责任田”,首先就是要始终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一方面,守好守牢耕地红线。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在稳住粮食总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推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实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另一方面,持续提升市民节约意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持续推进“光盘行动”,让每一位市民珍惜粮食,切实从源头上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可以更好地改变生活。守好“责任田”,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持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本次全国会议为契机,抓紧抓实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持续在田块平整、沟渠相连、土壤改良等方面下功夫,切实让每一块耕地都成为良田。同时,要持续提升机械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业机械装备的精准度,提高粮食加工中心、烘干中心等全链条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护好耕地,就是守住我们的命根子。只有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耕地,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用好用足每一寸土地,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才能真正端稳端牢“中国饭碗”。